不僅如此,西漢還發明瞭炒鋼法,利用生鐵炒成成熟的鐵或者鋼。
與此同時,也還興起了百鍊鋼技術。
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發明了水利鼓風爐,也就是所謂的水排,這個可牛逼了,比歐洲早了1100多年。
漢代後,常用的就是灌鋼法,在《北齊書.綦母懷文傳》中稱之為“宿鋼”,也被後世稱之為灌鋼、團鋼。
算是鍊鋼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如今,鐵的品質不夠好,所以損耗就高,加上需求和使用頻率高,所以消耗更甚。
如果李昭能夠解決這個難題,後續很多麻煩都迎刃而解。
更重要的是,武國的武器或許也因此而進步。
李昭依稀記得,根據含碳量的不同,可以區分生鐵和熟鐵以及鋼。
生鐵的含碳量往往在2.11%4.5%,而熟鐵的含炭在0.0218%以下。
鋼則是介於兩者之間,0.0218%2.11。
因此,李昭要解決的難點,就是如何將生鐵提純,或者在熟鐵之中加入碳。
鋼材才是最佳的選擇。
鋼鐵的煉製一直都在進化,比如貝塞麥轉爐鍊鋼法、西門子平爐鍊鋼法等,其生產過程基本類似。
都是將生鐵融化為鐵水,再往鐵水之中加入物質,比如氧氣、鐵礦石,使其發生碳化反應。
從而降低鐵水之中的含碳量,最後再提純鐵水灌入模具,冷卻之後就成了鋼。
李昭還在權衡,因為古代不比後時代,沒有那麼多工業化的高科技。
如果要選擇多種手段去嘗試,那麼這個試驗的週期會拉的很長。
而孟鐵匠作為主要的負責人,就需要時刻盯著,直到這項技術成功,並且成形。
李昭立即召集人手,開始會議。
他雖然知道方法不假,但歷史中的東西多為總結,過程是看不到的。
因此,照本宣科是沒有用的。
真正要將這門技術運用並掌握其實很難。
孟鐵匠沒想到李昭這麼快就想出了辦法,看著李昭寫出來的無數張紙他都驚呆了。
“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