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李昭給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
朝堂只有那麼大,位置都是固定的,往後讀書人卻越來越多,加上科考的一批人全部都在擠這些位置。
最終被錄取的一定只是少數人。
那麼剩下的人呢?
繼續蹉跎一生?
繼續碌碌無為?
讀書的出路不應該只是為了當官。
造福老百姓,也並非只有當官才可以。
難道說,木匠、工匠、瓦匠、修路的人、挖運河的人,就對國家沒用了?
既然這麼多人都是浪費掉的,為何不利用起來呢?
讀書人本來在這個時代就難得,但隨著交州學院的普及,讀書識字的人會越來越多。
難道指望朝廷安頓這些讀書人嗎?
既然朝廷不能,那為何不能培養他們其餘方面的能力?
就像醫學院,醫學院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後就是能行醫治病的大夫,放在哪裡都能謀生,造福百姓!
大夫越多,就可以救治更多的人。
這個時代缺的不就是這些人嗎?
行軍打仗不要大夫嗎?
誰又離得開大夫?
這群人創造的價值難道就一定是比讀書當官小的嗎?
更何況,很多讀書人沒有考中,鬱郁不得志,還會寫出大量的批判詩詞,說朝廷和你們的不好,你們樂意聽?
我李昭帶著他們走其他的道路,讓他們發光發熱,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又有何不好?
他們如果願意教書呢?
那不是天大的功德嗎?
他們如果願意搞研究,那更好嗎?
因為他們比不會讀書識字的人做起來會更容易,不需要單獨配備記錄人員,可以自己一邊記錄一邊做。
這難道不是好事?
現在交州缺人才有些厲害,更別說其餘八位皇子那邊,一直都在催促。
如果最終都沒有人才走出,全部都去朝堂當官,當地該如何穩固與發展?
還是諸位希望現在就開始奪嫡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