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有機農場> 第一百二十七章 糧食作物基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二十七章 糧食作物基地 (2 / 2)

今年土地的墒情不錯,有利於冬小麥的播種。田川透過鍾家洪老師,請了農學系的另一位擅長大田種植的副教授,幫忙確定種植工藝。這位副教授名叫劉鳳英,是一位年近五十的老太太,從事了一輩子北方大田種植的研究。對於田川關於綠色種植的要求,劉教授有些為難:如果不使用劇毒農藥拌種,很難避免螻蛄吃種子的問題。

後來,田川在鍾老師的建議下,找到了學校生物系的邢立生教授。邢教授是昆蟲專家,農田害蟲專家,他提出可以在土地清理乾淨後,使用引蟲燈和昆蟲激素對害蟲進行誘殺。

田川的養殖基地一直在使用引蟲燈進行捕蟲,用來餵雞和魚,一個夏天的捕捉量非常大,遠遠超過了田川的預期。邢教授提出的辦法讓田川非常滿意,他請邢教授幫他制定大田害蟲的整體防治方案,併為此提供了超過30萬元的研究經費。邢教授愉快的接受了這個專案。

田川請鍾老師對準備種植綠色作物的土壤進行了取樣化驗,結果顯示,由於今年大水的浸泡,土地中農藥殘餘量下降了不少,已經接近綠色種植的基本要求。如果明年再堅持一年不用農藥,有可能達到國際通用綠色種植標準。田川很高興,這也算是因禍得福了吧。

田家村地處灌溉渠和青龍河之間,土地與外界形成了一個自然封閉的環境,非常有利於綠色農產品的種植,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田川的合作社的土地東西兩側是兩條河流,北側是田家村和80畝鹽鹼地,南側是十里城村的土地。基本呈一個缺了一角的長方形。他準備在和十里城村的土地相鄰的地方,隔離出一條30米寬的緩衝帶,用來防止十里城土地上農藥的影響。在分隔帶的外側開挖一條五米寬的渠道,起到進一步隔離的目的。

今年他準備種植600畝的小麥,其餘220畝中包含作為緩衝帶的20多畝,保留的200畝地,用來在明年春天種植一些豆類和其他穀類。

田川已經提前把用大田種植綠色作物的訊息通報給了會員們,請會員們提出意見和*意向,大家對此都很積極,討論進行得很熱烈,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議。不少人表示期待著新麵粉的上市。

為了配合生產的需要,田川終於決定開始在鹽鹼地裡,靠近村子的位置建設倉庫和辦公用房。仍舊延續彩鋼臨建的特色。他與王大勇的侄子王鐵柱達成了合作協議,在農忙的時候租用王鐵柱的農機進行操作。王鐵柱的農機多是小型機,有時不能滿足需要,就只能購買或租用大中型農機了。

在九月底之前,邢教授的第一個研究成果誕生了。這是一款使用昆蟲外激素和引蟲燈對螻蛄進行復合誘殺的裝置,是邢教授和機械公司共同開發的。除了螻蛄外,還可以誘殺其他常見昆蟲害蟲,如蝗蟲類、玉米螟蛾、金龜子類等。

田川將這款複合引蟲燈安放在即將轉入自己手中種植的土地上,捕捉到了大量的害蟲。由於水災,今年的害蟲被淹死了不少,捕蟲燈捕捉的昆蟲數量大概為每天晚上2到3公斤,主要是蛾子和蝗蟲類,金龜子類和螻蛄並不太多。

為了種植這800多畝地,田川把在雙河棉花實驗田工作的叔叔田見宇叫了回來。田見宇已經在棉花實驗田工作了半年多,中間只回來過兩次,實在太辛苦。田見宇在實驗田管理上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只有初中學歷的他不僅把雙河實驗田管理得非常規範,而且對疆省、湘省和海南等多地的實驗田建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職位已經是研發中心的實驗田部副部長,月薪高達6000多元,再加上長期加班帶來的加班費,和駐外補貼,以及經常出差的補貼,實際稅後收入超過一萬元,遠比村裡給田川打工的其他人高。在當時的外企高管中,也很少有能夠拿到如此高收入的。

田川把田見宇調回來,一方面是希望他能夠幫助自己把大田綠色種植的工作理順,另一方面也是想在採棉季到來之前,讓他好好歇一歇,他工作太拼命了,讓田川都有些擔心他的身體能不能支撐得住。

田見宇不負眾望,很快評估出了大田種植的工作量,確定了需要的工人數量,並在村裡招聘了工人。趁著土地接手之前的一個月時間,對新招收的工人進行了培訓,並把新工人分批送到蔬菜基地和棉花實驗田進行實習,讓大家熟悉標準化農業的操作特點和日常工作要求。

同時田見宇和齊立剛合作,為綠色大田種植建立了可追溯性記錄體系,並在土地接收之前,就開始進行記錄工作。

田川已經與田見宇和劉鳳英教授及鍾家洪老師談好,隨著第一批種植的開展,逐漸為大田綠色種植編制標準化操作規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