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晚上7.30分。
雲城市中心的文化廣場,桃木音樂公司的音樂新聞釋出會,程序已經過半。
超過十位記者提了大約三十幾個問題,林明一一解答。
其中也有幾家教育媒體,但因為有云城教育出版社的前車之鑑,慘遭林明犀利回應而落成笑柄的雲城教育出版社的記者中途離開,使得後面幾位記者的提問溫和了許多。
畢竟林明不像韓寒,出的書和文章,幾乎都在抨擊教育機制。而且韓寒本身也是退學,成了那個年代叛逆的象徵。而林明不一樣,哪怕他成績不怎麼樣,但他至少現在每天都在讀書,做音樂的功夫連假都只請過一次,說明即便他走了在大人們眼中的歪路子,可至少沒有完全偏離軌道,依舊是在校學習。光這一點,這些記者也不會傻到因為這個問題而故意去刁難林明。更何況林明寫的歌還是相當勵志的歌,所以他們問的問題,都是一些比較溫和好回答的題目。
比如你走音樂這條道路以後,還會不會繼續學習並且努力考大學之類的。對於這樣的問題,林明當然是很正規地回答說會,並且也會努力好好讀書這種話,只要做到讓大家覺得滿意,也就沒人會揪著這點小問題不放。
但直到第十二位媒體,湘南教育電視臺,教育電視臺是湘南第二大臺,僅次於湘南衛視,因為在那個年代,對於孩子教育問題家長非常關心和敏感,所以教育電視臺是很多家長逼著孩子看的臺。
這個電視不僅會播放很多關於學習方面的知識,還會將國家一些教育政策普及給民眾。零二年的時候,在有孩子上學的家長當中非常有市場,收視率全省排名第二。
這一家,已經算是省級重量級的媒體,受眾面積覆蓋全省。一旦它對林明做出負.面報道,影響力可是大大強於雲城教育出版社。
那位記者站起來認真道:“林明同學,你認為十五歲的少年,應該做些什麼事情比較合適?”
這種問話,顯然是話裡有話,林明皺著眉頭,沉吟道:“十五歲正是一個少年青春躍動,活力四射的年華。也是一個年輕人該有求知慾的時候,我覺得第一要務是讀書、學習,第二要務就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培養才能。”
“既然你覺得第一要務就是讀書,那為什麼不將學習成績提升上去,而要浪費更多的課餘時間在音樂上面。”那記者好整以暇道:“我承認你有這方面的才能,可有才能就不代表不學習,學習不僅僅只關於音樂,就如同你剛才所講的一樣,你寫出勵志歌曲,也是因為你經歷過一些事情,將它們轉化為你寫出來的歌曲。學習就如同你在經歷你所述的事情一樣,不斷地積累,才能有更好的作品出來。傷仲永的事情,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不論是培養自身興趣,還是培養自己的才能。學習首先是第一要素,因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更好地充實自己。你能在十五歲寫出這麼好的歌,證明了你的才華。可才華終有一天會枯竭,會消散。如果不靠現在積累,未來等你的才華消散的那一天,你該如何應對呢?”
這位記者說的話,顯然就比第一位有水平得多,因為他說出了一個事實,一個即便是林明也不得不贊同的事實。那就人生就是一個學習和積累的過程,正如他舉例的傷仲永一樣,如果不好好學習,那未來必然會有江郎才盡的一天。
真正到了那一天,你又該怎麼辦?
對於這一點,林明自己本人是不擔心的。畢竟他根本不是啥音樂天才,而是竊取了後世成果,重活到了十六年前的今天。即便沒有這些歌曲,林明也有的是辦法養活自己,甚至還會過得很不錯。
但這種話自然是不可能說出去的,所以在外人看來。你只是曇花一現的天才而已,可是你整天沉迷於此,卻不積累去努力學習,未來有一天才能消散,你敢怎麼辦?
在這個問題上,去年對話欄目裡,主持人也問過韓寒這個問題。韓寒的回答是目前不會靈感枯竭,但林明這麼回答,顯然不合適。
因為這位記者,真正劍有所指的依舊是關於韓寒熱引起的這個社會現象。
國內教育制度在林明看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絕對公平的。因為國情不同,教育機制不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林明沒有想過去批判去抵制,他甚至覺得就是這樣的教育機制,至少給了無數貧窮家庭的孩子一條出路。要知道,學習國外那樣的精英教育,國家所投入的教育資金以及家庭個人投入的教育資金得多少?去年12月國家才加入WTO,人民的工資水平一個月也不過幾百元,在這個經濟不發達的年代。你就得要求農村孩子個個做精英教育,這不是在搞笑嗎?
但你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種教育的確禁錮了孩子的個性。比如一個喜歡昆蟲的孩子,想學習關於昆蟲方面的知識,卻被父母逼著只准學習。在未來,讓一個有機會成為昆蟲學家的人,變成了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這是否就存在扼殺孩子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