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三義宮,原為“三義廟”,又稱“漢昭烈帝廟”,俗稱“樓桑廟”,始建於大隋,後朝歷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成為華夏國以“義”為主題的唯一廟祠。
三義廟,其“義”源遠流長。“三義”,乃劉之“仁義”,關之“忠義”,張之“仗義”,是為“三義”,堪稱三國時期文化之始地。
三義宮由三進院落組成,佔地頗廣,由外向裡依次為山門、馬神殿、關聖殿、桓侯殿、正殿、少三義殿、寢宮殿、五侯殿等八部分組成。紅牆碧瓦黃簷,顯示出當年的輝煌,斑駁的牌匾牆壁,盡述歷史的滄桑。
山門正中匾額書 “敕建三羲宮”,匾額上方有三朵祥雲,上面刻一個“日”字,陰面刻一“月”字,喻劉、關、張結義精神永昭日月。
進入大門,第一進院子是馬神殿,翠竹碧波盪漾,筆直挺拔,透著生機勃勃,可惜遊人稀少,牆體多有剝落之處,柱腳磚面也可見年久失修的痕跡。
馬神殿內左側塑著的盧,右側塑著赤兔,的盧馬忠心護主,馬跳檀溪,使漢昭烈帝絕處逢生;赤兔馬伴關公建功立業,關公被害後,絕食而亡。殿門外楹聯:“檀溪一躍成帝業,偃月單騎伴君行”。人是義薄雲天,馬亦忠義無雙,想之讓人肅然。
沿著向東的小徑,路旁有一塊青白石建築的九龍碑,底座上九條雕龍,活靈活現,龍有五爪,碑體上有不少名人大家的真跡,原碑為大隋朝所立,現存則為大明朝後重豎。
第二進院子為正殿——三義禮創殿,為整座廟宇的主體建築,奉漢昭烈帝劉備端坐正中,帝王裝束。左後為漢壽亭侯關羽,英姿凜凜,右後為桓侯張飛,怒目圓睜。東是諸葛亮、龐統等文臣,西是黃忠、趙雲等武將塑像。塑像前案臺下面放了蒲團,供人瞻仰膜拜。
三義殿東側為關聖殿,楹聯是“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院子西側為桓侯殿,楹聯是“雄赳赳赫破曹賊肝膽,眼睜睜看定漢室江山”。相傳皆是帝王提筆寫就。
正殿後面還有寢宮殿、五侯殿、少三義殿等。關聖殿內香火繚繞,不時尚可見香客身影,其餘各殿則顯得些許冷清。
今日三義宮,雖有桃園三結義石碑一塊,卻是今人所造。有金鑲玉竹兩樅,並不茂盛。處處有香火擺放,遊人可以幣取之,卻人影凋敝。宮內各處景色尚算分明,但油漆斑駁脫彩無光,歷史故事介紹書籍,也被人隨手拿起,隨手扔,弄得雜亂無序。正是一座香爐一座香火,幾處亭堂幾處荒涼。
一路上,關公聖魂眉頭輕蹙,偶爾還會搖頭輕嘆。凌朗跟在一旁,買了一紮供香,逢見塑像則燃香祈拜,一共各式塑像八十七個,一個不漏。也會稍花點時間,把那些被弄凌亂了的典籍,收拾齊整。
正殿東側有一個結義亭,為三角形建築,亭子的楹聯是“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始成桃園三結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終鑄青史萬古情”。應該是今人所書刻。旁邊有一片桃園,可惜卻不是桃花盛開時。
結義亭中有結義碑,碑前有小石案,上有開封米酒兩樽。亭前有一香爐,爐中有殘香三撮,每撮不過三炷。
在結義亭前,關公聖魂立身良久,不願離去。
凌朗站在於旁邊,看到如此,突然心血來潮,走到關公聖魂的身旁說道:“君候,不如我們去桓侯廟那邊看看?就在不遠處的地方。”
“喔,走。”其實劉備的故里,大樹樓桑村也在不遠處,不到三里地,但是凌朗不知道是不是和關公故里一樣,已經不得尋及,就沒提起。
離開三義宮,出得樓桑廟村,沿著大道向北步行兩里路,然後見一鐵道橋,過鐵道橋繼續前行近一刻鐘,即到忠義店,這裡是張飛的故里,桓侯廟廟即坐落於此。
忠義店最早叫“桃莊”,因後來出了位婦孺皆知的張翼德,便被稱作了“張飛店”。到滿清末年,一位涿州知州謂直呼張桓侯姓名是為不敬,遂令改作“忠義店”。
張桓侯廟依次為山門、馬殿、正殿、享堂和墓冢等建築。馬殿裡塑一匹彪悍的烏騅馬塑像,迴廊抱廈的正殿大門懸一塊“萬古流芳”匾額。
桓侯廟之南,同樣有一片鬱蔥蔥的桃園,結義塑像三具,亦有人稱此方為當時劉關張三人結拜之地,而非三義宮。
桃園裡有一口“張飛古井”和一方飲馬池。古井上蓋了涼亭,井口也用大磨石封住,旁立有古井碑刻:使君乃天下英雄,誼同骨肉;壽侯為人中神聖,美並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