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畢竟是禮儀之邦,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總不能兇殘到效仿勤王,將楚王騙到了咸陽之後直接軟禁,而後伐楚吧。
倘若繼續這樣友善,關係更是親密,那麼……此前打算這倭國和朝鮮國的封地……
細細思量之後,太子朱高熾卻還是毫不猶豫地提起筆,恩准了這奏議。
於是禮部和鴻臚寺開始忙碌,一面火速派出使節,宣讀大明朝廷的旨意,一面做好迎接二王可能進京的準備。
張安世則好像很快就將此事忘了個一乾二淨一般,再沒有提及此事。
這些時日,要處置的奏疏太多了。
隔三差五,就有新的奏疏來,今日是某郎官懇請治理城西的河道淤泥,認為有礙觀瞻。
過幾天,又有人上奏,表示城西那兒,樹木盜採過於嚴重,需要嚴懲。
彷彿這城西的羽林衛,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熱的地方,竟是總能勞駕這些朝臣諸公們的關注。
這樣的做法,即便是沒有回過味來的人,其實大抵也曉得,這城西是個風水寶地了。
因而,便有不少的商戶開始臨時起意,開始想在城西附近做一些‘買賣’。
可買賣還沒做,很快他們便鎩羽而歸,因為……此時他們才察覺到,這買賣……早已輪不上他們了。
這城西的地,圍繞著那些營造的宅邸,早已絕大多數掌握在棲霞商行手中。
到了歲末,卻又有人來奏。
朝鮮國王,以及倭國國王皆以啟程,而大明的船隊,親自前往迎接,橫渡了汪洋之後,不日即將踏足中土。
這個訊息傳出,其實並不意外。
朝鮮國王一向比較恭順,既然大明朝廷相召,他不敢不來。
而朝廷所冊封的倭王,則不同了。
明初的時候,倭寇便已開始在東南初見端倪,肆意劫掠和殺戮。
太祖高皇帝大怒,於是打算與倭王聯手,對倭寇採取前後夾抄的攻勢。
於是在洪武二年,太祖高皇帝派出使臣遠赴日本。
當時在位的倭王叫懷良,當明朝使臣到日本後,懷良竟然不承認明朝的地位,將七個使臣監禁,隨後處死五人,只留下楊載和吳文華兩個使臣。
後來當得知大明已經徹底地掃除了北元的殘餘勢力,威震天下之後,這倭王便立馬派遣使臣送回被監禁的明使,並且為了表示歉意,又歸還一些被倭寇掠奪走的明朝百姓。
但對於剿滅倭寇,他卻是表示不合作。
朱元璋得知小小藩國竟然敢違逆上意,於是再派使臣面斥懷良,並威脅說大明軍隊枕戈待旦,隨時都能渡海討伐。
倭王不為所動,寫了一封呈表讓使臣帶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