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很快得到了諸王的回應。
對於兄弟和兒子們的進京,他倒是表現了極大的熱誠。
現如今,自分封之後,兄弟父子相疑之事盡去。
如今,分封在外的藩王日夜仰仗朝廷的支援,而皇帝呢,也不擔心諸王與兒子們生出異心。
在沒有了這方面的疑慮之後,親情便佔據了上風。
何況朱棣老了,人老了,便不免對過去一起長大的兄弟,還有自己的兒子們,添了幾分思念。
他雖有些擔心,這樣的合作可能不能掙來銀子。
不過依舊還是興致盎然,欽命太子親自負責接待事宜,又讓人清掃鴻臚寺,以供諸王進京之後的生活起居。
除此之外,張安世也上了一道奏疏,自是關於商業合作的具體事項。
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內,張安世便擬定了細則,而且表示,太平府和商行都做好了完全準備,只要與諸王敲定了細節,便可立即開啟合作。
這些日子,棲霞商行已經開始招募人力了,為未來的合作做準備。
甚至連錢莊這邊,也在擬定未來投資的借貸,為了鼓勵通商,對於通商所必須的造船等等買賣,都可採取較低的利率借貸。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份奏疏,朱棣先交文淵閣討論,文淵閣這邊,又與六部會商。
其實對於此等事,真正懂行的大臣並不多。
在他們看來,這更像是一種變種的朝貢而已。
反正橫豎都是朝貢,而且這是天子家事,是朱家人自己勾兌,好像和天下人也沒有太大的關係。
是以,一時之間,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了。
最終大家一致決定,稱頌陛下聖明。
朱棣心下也只能苦笑。
現在天下許多的事務,朱棣和群臣似乎都不甚懂,或者說,懂是懂一點的,就是不多。
而熟知這些事務的人,只有張安世。
“朕老啦,學不了新的東西,希望將來朕的兒孫們能懂,瞻基現在就在學……”
說到了朱瞻基,朱棣眼裡放光。
這個孫兒,越發的令他期待了,尋常的龍子龍孫,若是教他去底下幹事,只怕早已是叫苦不迭。
朱棣記的最深的是,當初自己的父皇,太祖高皇帝命自己幾個兄弟去鳳陽農耕,諸兄弟們都是怨聲載道。
可他的這個孫兒不得了,他對此沒有什麼抱怨,如今這個三等吏,已成了一等吏,據聞已是一個小衙門裡的副司吏,相當於是副手了。
眾臣聽了朱棣的感慨,也只能跟著一起幹笑。
回到了文淵閣,胡廣便如往常一般,風風火火地去尋了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