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點頭道:“張卿說這些,一定又有自己的想法了吧?”
張安世笑了笑道:“所以臣以為,各處藩鎮,一定要繁榮起來,這才是最緊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各藩在天下各處立足,分封之策……對朝廷百利而無一害,可若是藩王們就藩,內憂外患,甚至將來還有藩王被土人所侵滅,那麼將來,陛下的後世子孫們,誰還肯就藩域外呢?”
頓了頓,他接著道:“另一方面,現在太平府這邊……”
聽到這,朱棣眼睛勐地一張,他隱隱感覺到了什麼,肅然地道:“你好好說一說。”
張安世道:“現在太平府,確實有些不景氣,雖然臣已使出了渾身的解數,可畢竟……遭受了上一次的重創之後,軍民百姓們,還是難有信心。既然各省修建鐵路的事已擱置,那麼何不如借各藩鎮……增加海洋上的貿易,來增強太平府乃至直隸的發展呢?”
朱棣揹著手,微微皺眉道:“這萬里之外,也可以……”
張安世從容地笑道:“怎麼不可以?各藩對直隸的各種商品需求極大,而整個太平府,也可藉助各藩鎮的特產,分銷天下。除此之外,還可引導商賈對各藩鎮的港口進行投資,興建艦船,以互通有無,增強商貿和人員的往來。”
“而另外還有軍械和火器,現在需求量極大,大可以大規模販售,而各藩得此之後,又可開拓他們的邊界,增加他們的人口,種植更多的農產,譬如棉花,又如橡膠,還有各種礦產,臣計算過,各藩國的航線,至松江口……一線,再從松江口順長江而將貨物輸送太平府,來回一趟,多則三月,少則一月,且這一帶的海域,還算平靜,風險不高。”
“如此,造船業、航運、港口修建、火器製造、農具還有鋼鐵、冶煉等等,都可從中牟利。至於朝廷,也增加了稅賦,對於各藩而言,他們與大明聯絡更為緊密,就更需仰賴陛下。陛下以為如何?”
朱棣習慣性地背起了手,來回踱步,微微低垂著頭細細思索起來。
半響後,他頷首道:“這又是你那一套所謂創造需求的理論吧?”
張安世尷尬地道:“臣不會幹別的,只懂一點這個。”
朱棣道:“這個可行。”
張安世便道:“臣打算以棲霞商行來主導,如何?商賈們就是這樣,起初不敢嘗試,可一旦有人嘗試,吃到了甜頭,他們才肯蜂擁而上。”
朱棣似乎聽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目光炯炯地看著他道:“不會虧損吧?”
“斷然不會。”張安世自信滿滿地道:“臣想好了,以棲霞商行的名義,與各藩簽署商業合作的契書,聯合經營一些航道,港口投資,還有礦產開採以及作物分銷等等買賣,如此大規模的商業合作,必能生出百利。”
朱棣滿意地道:“那就這麼定了。”
張安世卻又突的道:“臣又想到了,人口的問題,要應付疾病,乃是重中之重……”
朱棣道:“這個你不是很在行嗎?你是名醫……”
張安世嘿嘿一笑:“臣一人算什麼!何況臣又沒有三頭六臂,這事啊……”
朱棣打斷他道:“你還是先思量著銀子的事吧。”
張安世於是悻悻然地道:“是,是。”
朱棣突然道:“趙王怎麼和解縉合夥了?”
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讓張安世猝不及防。
顯然,朱棣原本以為,讓解縉去做這個長史,本質就是流放而已。
只不過……解縉畢竟是大學士,又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此人有罪,便以任長史的名義。
可哪裡知道,這傢伙似乎風生水起,在這京城,天天和一群讀書人高談闊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