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男丁被送入了預備衛,婦孺則往種植園。
這預備衛,類似於民兵,所有人必須學習一定的軍事知識,以確保在小規模土人襲擊時,可以承擔進剿的任務。與此同時,一旦發生大戰,也可配合正規的趙王衛作戰。
不只如此,他們還需負責運輸,修築路橋,建立一個個居民點等等任務。
而所有的種植園,因為附近土人的威脅,所以不得不採用集中種植的辦法,在開拓了一片新的種植園之後,婦孺和老弱們照顧莊稼,或是看管一些被俘來的奴僕進行耕種,而每戶人家,則分別根據男子的軍功情況,分獲五百畝至五十畝的土地的糧食作為吃用。
讀書人和尋常的拓邊漢民不同,他們一到此地,驟然之間就明白,這該死的趙王,根本不是所謂的崇尚儒學,禮賢下士。
這裡採用的律法,分明就是歷史上最令人熟知的《秦律》。
此律乃是商鞅變法而形成,是最純粹的耕戰體系。
什麼讀書,什麼聖人,那都是鬼扯。
即便是趙王,也需每月巡視邊鎮,衛戍邊城。
趙王的兒子,現在不過十三歲,便已開始率一個千戶所的人馬,負責東面的防衛部署了。
而至於解縉的小兒子,他倒是負責一些文墨的工作,不過他的主要職責,是記錄軍功,進行賞罰。
說到底,整個爪哇,就是一個巨大的軍營,人人都是這軍營中的一份子,按照商鞅的秦律作為雛形。哪怕是六十歲以上的老翁,都可能要擔負看管土人俘虜的職責。
不過此處唯一好的地方,就是物資非常充沛,雖然對大明的先進製造品十分稀缺,可大量的種植園,以及得天獨厚的條件,再加上開拓的許多大礦,都足以讓人可以獲得豐富的農業物資,棲霞商行在此投產的大規模紡織作坊,足以滿足當地棉紡的需求。
再加上從大明購置來的許多馬匹,以及大量的畜牧,都足以讓人衣食無憂。
此時……
趙王朱高燧正在罵罵咧咧。
他剛從剛剛築的新武安城回來,此城遠在南部的腹地,足有百里之遠,那裡已算是深入了土人的腹地了,趙王原本是打算深入土人腹地,築造此城,藉以吸引土人的攻擊,而後再以這個突出部,以此為支點,與土人進行一場決戰。
只可惜,趙王衛雖是連年征戰疲憊不堪,可土人們更是被打得沒了底氣,竟是在從築城到迄今,都沒有真正發動什麼大規模的攻勢。
白忙活了一場,還讓這一座新城因為距離聚居點太遠,加大了補給的負擔。
朱高燧的脾氣很糟糕,設伏失敗,只能帶著一肚子的火氣,回到了他所謂的王宮。
隨即,便有人奏報:“殿下,那些讀書人來了。”
說話的,乃是解禎成,此人乃是解縉的幼子,他如今乃是趙國的刑曹判書。
趙國所採用的,乃是藩國體制,幾乎是完美複製了大明的官制。
只不過大明的六部稱為部,而藩國自稱降一等,只稱六曹,每曹的主官則稱為判書。
在趙國內部,分設六曹,卻和大明又有不同,大明的吏部、禮部、戶部最是顯赫,其次才是兵部、刑部、工部。
可在趙國,因為採用的乃是純粹的秦律,所以最顯赫的卻是兵曹和負責刑法的刑曹。其他的事務,都得讓軍事和刑律面前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