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耗是什麼意思呢?除了糧賦的損耗之外,金銀的損耗也很嚴重。
因為百姓們所繳的稅收,往往貨幣不統一,成色也不同,官府為了確保自己能收到足額的稅收,往往會將百姓所繳納的白銀、銅錢,往多里算。
你說你這是五兩銀子,可我這秤……分明是四兩八錢啊,你說你在家秤的數目確實沒錯,難道官府的秤,不如你家的秤?
再有,你這銀子成色不對,裡頭這麼多雜質,等官府熔鍊成元寶,押解京城的時候,只怕你這五兩銀子,最後只剩下四兩五錢白銀了,到時本官如何向朝廷交代?
這只是針對百姓的多徵。
除此之外,還有地方州縣,以及各處衙門,入庫金銀,其實也是一樣,他們絕不會對朝廷說,我向百姓多徵了,而是說,自己按照朝廷的規定,徵收了多少。
可是呢,徵收來的金銀,我進行了熔鍊,結果……發現百姓們良心大大的壞,徵收來的金銀,雜質太多,明明我徵了一千兩銀子,可結果呢,一熔鍊,就成了八百兩。
當然,八百兩算是良心的,因為根據一些地方誌的記載,熔鍊金銀所產生的火耗,一般州縣的火耗,每兩達二三錢,甚至四五錢。偏僻的州縣賦稅少,火耗數倍於正賦。
現在大明當然是以糧稅為主,可是金銀的稅賦也有不少。
而且張安世認為,將來商稅必然要開始統一的徵收,若是照這些人這樣的玩,表面上,太祖高皇帝在的時候,將稅賦定的極低,可實際上,天下軍民百姓的稅賦卻是十分沉重。
藉著這貨幣不統一的方式,直接導致原本徵收十兩銀子,卻讓百姓不得不承擔十五至二十兩銀子的賦稅,而朝廷按理該收到十兩銀子吧,也不對,最後入庫的,可能只剩下六七兩,甚至三四兩。
你問他,他就說他愛護百姓,不忍因為百姓的金銀不純,而苛責百姓。
這等於是兩頭都吃,吃完上家再吃下家,怎麼都有理。
朱棣眯著眼,此時心裡已瞭然了。
若是貨幣統一,而且所有的貨幣,都採用這樣的制式,如此一來,就是該多少是多少了。
顯然就這一點,就足夠朱棣心動了,便道:“嗯……此策,朕看很好,可以試行。”
可百官聽到了損耗二字,心裡就猛然咯噔一下。
當初許多人沒有反應過來。
可如今,算是回過味來了。
火耗。
這火耗,還有糧稅的損耗,幾乎是地方官最大的財源,而且是合理合法的。
後世有一句話,叫做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絕對不算誇張。
因為你若當真是清官,單單靠這個,在一個較為富庶的州縣,拿十萬兩銀子,還真大有可能。
而這已算是十分廉潔,兩袖清風,甚至可以做楷模了。
如若不然,靠著各地州縣那點俸祿,一到逢年過節,京城裡各家的府邸,從天下各州縣源源不斷的送來的冰敬和炭敬,又是從哪裡來?
人家這是巴結京官的,拿個幾兩幾十兩,必定是送不出手的,而且要送的,也不是一個兩個。
這等情況,早就從元朝開始,成為定例了。
屬於那種,你送了,大家不會高看你一眼,但是你不送,大家會不免嘀咕,這個人好奇怪,怎麼這麼沒有禮貌?
即便太祖高皇帝的時候,這樣合理的損耗還有冰敬和炭敬也依舊絡繹不絕,因為這已經超出了貪墨的範疇,人家屬於合理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