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燕山衛,本是節制兀良哈人,對韃靼人作戰的主要力量,可隨著靖難成功,絕大多數燕山衛人馬,已跟隨朱棣,到了南京城享福。
還有寧王衛,這也是對抗韃靼人,節制兀良哈部的主力,卻因為朱棣害怕朱權成為自己的第二,也跟著靖難謀反,所以先是將寧王改封南昌,如今寧王又帶著他的衛隊,去了呂宋。
如此一來,實際上整個北邊的防務,開始出現了空虛。
而以往,隔三差五針對韃靼人的清剿,控制他們的人口和牛馬增長手段,也已經許多年沒有進行。
這使韃靼人終於有了喘息之機,開始坐大。
兀良哈部則趁著寧王衛轉移,控制了原先寧王衛不少衛戍的土地,草場增加之後,實力也開始增長。
再加上韃靼人的籠絡,沒有了約束兀良哈部的力量之後,彼此媾和之勢已經形成。
朱棣道:“兀良哈一旦倒向韃靼人,遼東的局勢,可就要危險了。”
兀良哈的草場,本身就是韃靼部和大明在遼東的屏障,現如今,局勢的天平,悄然倒向了韃靼部一邊。
這就意味著,這一場的風暴,將會來的更加的迅猛。
雖然對朱棣而言,其實這並不算什麼,因為在他看來,只要自己的親征,局勢就會很快好起來。
可問題還在世間……
“陛下……遼東的情勢,可能岌岌可危,這麼多的遼東軍民,等於是直接暴露在了韃靼人和兀良哈人的屠刀之下了。”
朱棣皺眉道:“你有什麼主意?”
金忠嘆息道:“廟堂之上,分的不是對錯,而是取捨。”
頓了頓,又道:“若以對錯而論,朝廷坐視各路軍鎮獨自抵抗韃靼人的大舉進攻,是錯的。因為……韃靼人來勢洶洶,兵強馬壯,一旦破了任何一個口子,我大明無數生靈都要塗炭。”
說到此處,金忠深深都皺眉起來,露出憂心忡忡的樣子。
他堅持自己的選擇,就意味著許多人因他而死。他生於元末明初,深知戰爭的災禍一旦降臨,無數的百姓面對那屠刀,會是什麼境地。
深吸一口氣,金忠接著道:“可一個臣子,向陛下進言。也只能是在取捨之間,做出最有利的判斷。臣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朝廷這個時候,需要耐心的一步步做好戰爭的準備,絕不是被韃靼人牽著鼻子走,在反覆的救援之間,讓將士們疲於奔命。只有如此,才能肅清邊患。”
朱棣頷首道:“卿家所言甚是。朕這幾日,也在思考著這件事,你是兵部尚書,你的職責是繼續做好橫掃大漠的準備,按著當初徵韃靼的作戰,調集兵馬,轉運糧草,調配武官,讓各軍操練。來年之時,朕與韃靼人,一決雌雄。”
其實討論這件事,無論是朱棣,還是金忠,其實都並不輕鬆。
金忠苦笑道:“慈不掌兵,哎……臣……”
朱棣瞭解金忠的心思,便道:“不要多想了。”
金忠抱手道:“是。”
朱棣顯得格外的冷靜,他沒有繼續說什麼,而是站起來,走到了張掛在殿中的大漠輿圖之下,抬頭仰視著這輿圖。
他揹著手,一言不發。
從成為燕王開始,再到現在君臨天下,這一幅輿圖,朱棣早已是爛熟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