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金忠對此判斷,這應該只是韃靼人的斥候,不過是暴風雨的前奏罷了。
一般大軍徵發,斥候先行,探查地形,已經營寨駐紮的所在,同時觀察各鎮的軍事準備情況。
只是也不排除,這可能只是疑兵之計。
或許韃靼的主力,是在喜峰口,而絕非是遼東。
總而言之,現在這千里的邊防,處處都可能是攻擊的目標。
這也是為何,中原王朝對那些騎兵們……總是焦頭爛額的原因,防線越長,就意味著他們突破任何一個點,都會讓中原王朝遭受巨大的損失。
這千里的防線上,大軍要隨時馳援,就等於是被人牽著鼻子走。
兵部下達了一個又一個的命令,讓各鎮嚴防死守,做好堅壁清野的準備。
於此同時,巡邊的各路遊擊,要隨時警覺,一旦發現敵情,不必戰鬥,要迅速脫離戰鬥,就近撤往附近的軍堡駐紮。
這半年多的時間,朝廷不得不拖延時間。
現在也只能選擇用最小的損失,換取這個結果。
“部堂…邊鎮軍情…”
一封快報,送到了兵部。
金忠道:“又是錦衣衛送來的?”
“是,錦衣衛那邊,覺得關係到了邊鎮的安危,是以火速送來。”
金忠快速拆開,這一看,臉色便微微一變。
他冷笑道:“老夫去見駕。”
片刻之後,金忠便抵達了文樓。
“陛下。”金忠行禮。
朱棣看了金忠一眼:“說。”
金忠道:“緊急軍情,兀良哈部,似乎也在集結。”
朱棣臉色陰森森的,露出冷然之色,他手撫案牘,一言不發,良久才道:“兀良哈部,看來也不可靠了,這一次……他們只怕是想跟著韃靼人分一杯羹。這群養不熟的狼!”
金忠道:“兀良哈三衛,不少首領,都給我大明邀買,有不少人,心裡還是向我大明的。”
頓了頓,金忠繼續道:“可問題就在於,這許多的兀良哈族人,他們本身就是蒙古人,在他們心目之中,韃靼汗乃大漠王族,是成吉思汗的嫡親子孫!何況各部之間,相互通婚,與韃靼人之間,彼此也有姻親。陛下對兀良哈人,雖是多有賞賜,可有些東西,不是靠一些賞賜能夠換來的。”
“我大明強大的時候,他們自然甘心臣服,可現在韃靼人這麼多年厲兵秣馬,而我大明……自寧王等衛的兵馬陸續向內陸轉移之後,就再難有節制他們的力量了,這才讓他們滋生出異心。”
其實朱棣靖難,確實導致了許多問題。
其中問題最大的,就是因為靖難,讓太祖高皇帝在的時候,針對韃靼人的佈置出現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