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尼周你好,我們都叫她羅西,她剛從法國的國家中心實驗室回來。”和藹可親的多蘿西伸出了變形的的手掌,笑著和周啟仁握手道,“羅西是應聘來我的個人實驗室的,不過在牛津的教學職務還要等校委會同意才行。”
一個叫多蘿西一個叫羅西,你們不會是兩姐妹吧?
在這個時代,不僅牛津歧視女狌,整個英國的觀念都是男人出來做事,女人在家做家庭主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周啟仁偷瞄著羅西,長得屬實是好看,年輕的臉龐而成孰的打扮,渾身散發著高貴的魅力,連香水也那麼清新好聞。
貌似羅西這麼年輕的姑娘,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術和關係,否則很難能進入牛津任教。
周啟仁笑了笑,又問起旁邊的伯林教授:“伯林教授,請問換專業需要什麼特長和專利才算重大?”
還未等伯林教授反應過來,羅西冷眼看了一眼周啟仁,指著壁爐上那個三角形,突然搶答道:“這個勾三股四玄五對於你這麼優秀的優等生來說,應該聽說過吧?大黑袍,你今天能證明這三條邊的整數三次冪以上這個等式不成立嗎?”
順著她的手指看去,周啟仁尋思了一下,終於知道這個羅西要表達的意思。
就像小學生都知道勾股定理一樣,費馬猜想描述起來也非常簡單:當整數n;2時,關於x、y、z的方程xn+yn=zn沒有正整數解。
費馬大定理吸引了無數數學愛好者。
然而,自1667年算起到現在快三百年了,沒有數學家成功證明過這個猜想,以至於這個猜想被評為最困難的數學問題,當然是指人人能看得懂的那類問題。
出生於1601年的費馬一生從未受過專門的數學教育,數學研究也不過是業餘之愛好。然而,在17世紀的法國還找不到哪位數學家可以與之匹敵。
他是解析幾何的發明者之一;對於微積分誕生的貢獻僅次於牛頓和萊布尼茨,他還是機率論的主要創始人,以及獨撐17世紀數論天地的人。一代數學天才費馬堪稱是17世紀法國最偉大的數學家。
1637年費馬閱讀丟番圖《算術》提出“費馬猜想”後,他只在旁邊留下了:“我已經找到一個精妙的證明,但這裡空白太小了,我寫不下。”
這是業餘之王費馬流傳最廣的名言,他是否在開玩笑不得而知,但後世的數學家們都當真了。
在長達358年的時間裡,一批又一批數學家圍繞這個謎團做了無數努力,冒險、痴迷、獻身、競爭、拯救、遺憾、悲劇層出不窮......
在這場征途中,有一位“獨眼巨人”尤拉。1735年28歲的尤拉,在一個問題上連續工作了3天后一隻眼失明,60多歲時,另一隻眼得了白內障。生命最後17年,尤拉全瞎了,但他繼續進行著計算。透過引入虛數的概念,尤拉只證明了費馬大定理適用於n=3的情況。
另一位是20世紀初的德國年輕富豪沃爾夫斯凱爾。他的業餘愛好非常高大上,喜歡鑽研物理和數學。有一回,他喜歡上了一位姑娘,就大膽表白,結果被髮了好人卡。沃爾夫斯凱爾從小生活一帆風順,哪受過這種打擊?他覺得生活沒意義了,決定自殺。
在自殺前,他井井有條地安排了各項身後事,並在午夜——自殺的原定時間前,辦完了所有事。為了消磨人生最後幾個小時,他開始看數學書。他被一篇解釋之前兩位數學家為什麼沒能證明費馬大定理的論文吸引,他發現了一個漏洞,他開始證明……一直證到黎明,自殺的時間過了。
既然這樣,就是命不該絕,況且他已經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是要證明費馬大定理。他立馬把準備好的訣別書燒了,然後修改了遺囑。1906年,沃爾夫斯凱爾去世了,家人驚奇地發現,他的遺囑裡竟有一項特別說明:把大部分遺產交給哥廷根皇家科學院,設立一個10萬馬克大約100萬英鎊)的獎項,獎給第一個證明費馬大定理的人。那就是哥廷根皇家科學院在1908年公佈的沃爾夫斯凱爾獎。
現在的數學界也只能證明到大於二小於一百內整數,要等到九十年代,這個費馬猜想才會被懷爾斯完全證明,才變成了費馬大定理。
雖然周啟仁以前也聽翻查過幾次費馬大定理的證明過程,但裡面蘊含了還未面世的幾個假設和幾十個數學工具,就算以他超前的見識,加上他現在疊加後的才智,再給他一百天也未必能證明出來。
等明白過來後,周啟仁震驚得語無倫次:“姐姐,你也太看得起我了,這可是費馬猜想啊......”
喜歡大英學神請大家收藏:()大英學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