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大叔菜農的攤位,隨心和藍萍進了順風街。
兩人往裡走,老遠就看到了曾正斌的“知青飯店”,他飯店的前面也滿是菜攤,只給店裡留了一條進出店的窄縫,再看其它店鋪,同樣如此,估計每天早上都是這樣。
隨心隔著偏屋的視窗,一眼就看到曾正斌的廚灶上有小蒸籠,心中一動,難道蒸的是小籠包?
真要是小籠包,那就真是特那個的太美了,最好是“無錫小湯包”或“金陵灌湯包”。
還真有可能!皇宮大內裡有全天下最全最好的菜譜,地方的名小吃也應該全有收集,那位御廚如果學了,也會傳給曾家前輩,看來,曾正斌的父親曾老伯的廚藝不簡單,自己一定要把他當做一個聖手,用珍稀食材延攬他到自己家的酒樓,為家人和客人烹飪山珍海味。他如果喜歡錢財,自己滿足他就是,各取所需罷了。
隨心見到小蒸籠,就想到好吃的,覺得自己比上世還好吃。
收回目光,看到前面街邊上圍著七八個人,定晴一看,圍的是一挑大水桶,賣魚的?
“姐,你看那水桶,裡面有些啥?”隨心故意問。
“嘻嘻,肯定不是土裡長的菜!”藍萍也來個泛答。
兩人都想到水桶中有魚,走近探頭一瞧,哈!桶裡水很清,裡面內容也挺豐富,有一兩斤重的草魚,有二三兩重的鯽魚,有三四斤重的甲魚,有許多泥鰍。
隨心估計這人是掏幹了一個山衝裡的小水塘,才有這些挺雜的收穫。
隨心還沒詢價,就聽水桶旁三十多歲的水桶主人說道:“我來這裡的次數多,跟平時一個價,魚是一塊二一斤,王八腳魚是五塊一斤,鯽魚是一塊三一斤,泥鰍是一塊錢一斤,不還價。”
原來他是老幹這一行的,熟門熟路,瞭解行情,所以說話都直來直去。
隨心和藍萍相視一笑,這倒好,不聲不響就得到了水中食材的價格,還是個“不還價”的答案,真的很好。
“甲魚我要了!”一箇中年男人說道。
隨心看他在這上班時間裡買菜,心想這人很可能是教師,又比較有錢,說不定是個大學老師。
隨心就和藍萍站在一旁,看大家你一條魚、他一斤泥鰍地買桶裡的東西,很是體驗享受了一番這城市中的市井生活。特別是在那位女顧客與販子計較秤泥鰍的秤桿過低,要加條泥鰍時,兩人『露』出會心微笑話,這才是精打細算的平民生活。
看了好一會,兩人這才愉悅地往前走。
“姐,我們先到曾老闆那吃早飯,你看那小蒸籠,應該是蒸的肉包子,如果是‘金陵灌湯包’,就有口福了,聽說皇帝微服私訪,吃了它後,都連稱好吃。”隨心介紹道。
藍萍是越發相信隨心的話。從小的潛移默化到經歷了昨晚,她真正的有了“夫唱『婦』隨”的質變,以後,她什麼事都只為隨心著想,把隨心看得比自己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