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或者說一本已經失傳,又被後人復原部分的書,叫做汲冢書,又被稱為竹書紀年。
大概有稍稍關注歷史的人,都會聽說過這本書吧。
據說是在晉武帝司馬炎之時,一個汲郡之人,盜竊戰國之時的魏王墓所發現的竹簡史書。也被稱為中國古代唯一沒有被秦火燒燬的編年體史書。
然而此書,在宋時又被軼失,如今所見,是後人重新整理的。
有興趣者,可以去檢視此書,來歷不再多說。
這裡想說的,是這本書之中的幾則記載,極為重要,幾乎是從源頭上顛覆一些思想的重要。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也就是說,從這本書的記載來看,舜帝的形象,要重新評估了。
韓非子在《說疑》之中,借奸臣黨羽之口說出的一句話,“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說不得就是真正的歷史。
而堯舜禹三代相讓的美德,也要重新定義了,到底是三代相讓,亦或是三代相逼,成為了一個難以得知真相的歷史謎題。
隨著後來不斷有青銅器出土,從各種資料上來說,竹書紀年所述,有真有偽,太史公所述,也是有真有偽。
因此,在沒有確鑿證據之前,誰也不能肯定,舜帝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畢竟,一切歷史都只是當代史,而且歷史,都是隨著統治者的需要,隨意擺弄的。
當然,我所言統治者,不止帝王,更多的是那些所謂的文人,掌握了宣傳口徑的文人。
擺史料論真偽,這是歷史學家去做的東西,我沒資格去論述,也不想去論述。
我只想說,從三代相逼,或者說三代相讓,其實折射出了一段從古至今,便紛爭不停的學思之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