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光稠,本是漢末大儒盧植的後裔。明明是當初討伐黃巾軍功臣的後後世子孫,然而到了他這一代,卻成了招聚民眾起事,而對抗唐朝暴政的農民起義領袖。
不過按李天衢想來,比起沖天大將軍黃巢,不論及什麼推翻舊代腐朽封建王朝的歷史進步意義。以這盧光稠的德行、名望,以及對於活在這個時代的百姓而言,他才更配得上起義領袖的這個稱呼。
畢竟黃巢敗亡後的第二年,盧光稠於虔州舉事,一個月內便攻佔治所,自稱刺史,而實現了武裝割據。
尋常大部分起事造反的首領就算一時強盛,能與朝廷對抗,但往往也都有個通病,便是得勢後便迅速腐化。屠龍者終成惡龍,他們掉過頭來再剝削殘害其他百姓,很多甚至比起官府更為殘暴。
盧光稠卻能一直秉承著自己的信念和初衷,起事自據一方的目的,就是為了守護鄉土百姓,保一方平安。掌權以後輕租薄賦、濟貧恤孤,而且從來不妄殺一人,而深受治下子民愛戴。
而且有別於尋常治政簡單粗暴的造反武裝割據政權,盧光稠知人善用,把贛南那一塊土地無論農業、手工、採礦、建築...都諸行各業都搞得風生水起。
在這戰火紛亂的亂世時節,盧光稠也可以說是贛南諸族各部子民的守護神。
按說他統掌的虔州領土雖然比尋常州府廣闊,但到底也只是一州一隅,規模上當然要不及一方節度藩鎮,然而清海軍劉隱也曾動過吞併虔州的念頭,便派遣他兄弟劉陟發兵數萬北征攻討,結果盧光稠反攻嶺南,奪取韶州,就連劉隱親自統軍前來,也被殺得大敗虧輸,甚至隻身逃回廣州,自此再也未曾再打過盧光稠治下疆土的主意。
所以江西王鍾傳統掌鎮南軍之時,鑑於盧光稠在當地的名望與實力,也默許了他自治一方的權力。當然面對吳國楊行密那等級別的對手,盧光稠終究還是難以抵敵。
比起朱溫、李克用等雄主,盧光稠本來應該統治虔州長達三十三年之久。但到底只是一州之地,所以五代十國初期諸方割據政權的君主當中,他的名氣一直都不算大。然而由於盧光稠治理虔州的仁政,卻也會對後世中國漢人民系構成極為深遠的影響。
因為盧光稠格外善待躲避戰禍逃到他治下的流民百姓,同時安撫當時生活在贛南地界的畲人諸部,懷仁愛之心使得各地漢民與少數民族能夠和睦相處,如此水乳交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漢人贛南、閩粵民系中的客家文化......
李天衢也想好了如何接待安頓這等人物,他遂立刻下旨,召請盧光稠一行人等趕赴汴京。期間過程也無須詳述,盧光稠與其嫡系心腹、子嗣親族一併得接引,乘車駕東行,直至抵達汴京皇城,又有殿前宿衛相迎,往內城宮宇行去。
親隨如眾星捧月一般,跟隨著這個花白鬍須的老者前行。雖然這一路上,前來接待引路的魏國官吏都極是禮遇,可是盧光稠臉上鬱郁之色卻仍舊難以平復。畢竟經過十餘年的苦心經營,不但守護得家園百姓不受戰火殃及,也已盡己所能,將贛南打造成一方樂土...結果如今基業卻為吳國所奪,盧光稠忿意難平,心裡當然也痛快不了。
只掌一隅之地,到底難以與大國抗衡啊...盧光稠悵然念道著,先前面對李神福、王茂章、劉威等吳軍宿將,終究是力戰不敵,而能逃脫出來便已是僥倖。
雖說楊行密也聽聞過盧光稠在贛南的聲望與賢名,交戰中也屢屢遣使招撫,勸說只要肯降必視為上賓厚封重賞。然而盧光稠卻是老而彌堅的烈性,我虔州與你吳國本來往日無怨、近日無仇,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可你楊行密意圖侵吞周邊疆土,來奪老子的地盤,卻還要我想向你俯首帖耳的順服?做你的春秋大夢!
然而逃入福建地界之後,閩王王審知雖然仁德寬厚,也絕對不會加害這個以往在民間風評極佳的近鄰。可是盧光稠畢竟已經與楊行密結仇,他若是再有收復失地的打算,卻不是會波及到他閩國,也給吳國興師問罪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