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唐末大軍閥> 第458章 另一路使臣,肯定沒安好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58章 另一路使臣,肯定沒安好心 (1 / 2)

以賜封王爵為條件,促使劉隱提前對付統掌靜海軍的曲承裕,按李天衢尋思此事想必能成。

不同於王建、劉守光那些急不可待而要稱帝稱王的一方君主,劉隱算是穩健派,由他打下五代十國當中南漢政權的根基,然而最終登基稱帝,卻是他的兄弟劉陟。

即便如此,劉隱苦心經營,佔據嶺南不斷的壯大實力、擴張領土,他必定是有稱霸一方的野心的。而你要的名分,我現在就可以給你。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進而謀求稱王建國,這還真就是劉隱一直在走的路線。所以承諾會奉他王爵,劉隱不可能不動心。

至於李天衢促使劉隱要儘快攻打安南諸地的理由...如今統掌靜海軍藩鎮的節度使曲承裕,雖然與五代十國時節諸方雄主相較,他完全是個不入流的小人物。可是這曲承裕在後世的越南國被稱為“曲先主”,完全被當做英雄人物看待。

畢竟按那邊宣稱,曲承裕是讓越南人民“擺脫中國統治的枷鎖”,而引導民族獨立的奠基人之一.....

李天衢心說若不是因為鞭長莫及,什麼朱溫、秦宗權、李罕之之流甚至都可以往後稍一稍。我第一個會打算滅了的,便是那廝。

雖然走史載線,南漢劉家兄弟後來也會出兵吞併安南,估計卻也是二三十年後的事了。到了那個時候,靜海軍本地權貴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意圖擺脫中原王朝控制野心也會變得愈發強烈,當地還會出現楊廷藝、吳權等受唐朝節度使官職,卻被後世越南捧為建國奠基先人的軍閥興風作浪,也標誌著按安南建立獨立政權,而自此脫離中原王朝的開始。

更何況劉隱那繼位的兄弟劉陟,後來建立南漢政權稱帝后又改名為劉?,不但是五代十國時節另一個大變態,還是迷信卜卦的神棍。而後又有交趾吳權發動兵變,再佔據靜海軍自稱節度使,那廝會認為出兵征討“不祥”,遂放棄收復失地,這也是致使安南以後獨立的一個重要因由。

所以現在便要剷除靜海軍藩鎮已有獨立意向的勢力,還需要由劉隱出手,否則討伐拖耗的時間久了,要費的周折便會越多。就算以後當地仍會有軍閥相繼發動叛亂,李天衢心想到了那時,也不必再由清海軍節制安南諸地,因為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以內,我差不多也該打過去了......

至於清海軍來使楊洞潛,他固然無法似李天衢那般透過後世的視角,能預先察覺這段時日屬於根除安南脫離中土隱患的最佳時機。他完全站在自家君主劉隱的立場上設想...能得到稱王建國的名分,而且靜海軍藩鎮治下領土,早晚也會是己方勢力所要覬覦的目標,雖說不知魏帝與那曲承裕結得是什麼仇、什麼怨,這隔著天南海北的,怎麼就非要促使我清海軍兼併安南之地?

但是如果由魏帝出面調停,北面楚國馬殷想必也會有所忌憚。主公如若無須顧忌北境邊患,也儘可揮軍西進,取靜海軍十二州之地,不但能與中原修好,還能得賜封建國自據一方...這卻不是一箭三雕的好事?

楊洞潛腦筋轉得極快,又立刻朝著李天衢施禮道:

“鄙鎮能為陛下分憂,那曲承裕既不肯臣服於上朝,吾主佔據兩廣之地正與靜海軍鄰近,自當出兵討伐,收服安南之地,招撫當地民眾,而奉陛下天朝為正朔!”

李天衢笑著答應了,心裡卻暗付道說到底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劉隱若不是有利可圖,也絕對不會枉自出兵去取靜海軍。也必須許以他足夠多的好處,才能促使清海軍提前對安南之地動手,到時又能夠實際掌控那一片疆域,也不過是名義上向我稱臣,他劉隱又何樂而不為?

然而正是因為唐末五代亂世,中土諸國各藩一個個人腦袋都快打成狗腦袋了,這也就給了安南獨立建國的機會。直到後來交趾丁部領遣使向宋朝請封,那時的趙匡胤正在為兼併北漢、南唐,乃至北伐遼朝奪回燕雲十六州等國事勞心費神,自然也就無暇顧及西南邊陲實質上早已分離獨立五六十年的割據政權,所以才承認安南丁朝為自治的藩屬而非是應由中原王朝統轄的領土...從法理上而言,那塊領土也就此從中土分離。

不過既然到了這個時代,李天衢矢志終結亂世,而要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的朝代疆域,也必須要囊括唐時所設立安東、安西、安北、安南、北庭、單于六大都護府在內的全部領土。

既然與清海軍劉隱一方勢力很快便達成共識,來使楊洞潛歡天喜地的拜別回去覆命。李天衢倒不禁自嘲還真就要操兩份心,不但要為當下的時局考量,關乎中土疆域得失的千秋大業,也同樣不能忽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