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怒之餘,李天衢心說按任圜其為人秉性也不應該啊...他素以善於言談,論議縱橫而著稱,按史載軌跡還會是後唐明宗仁政時節的賢相,而且又有些恃才傲物,那麼坐視泰封國去攻取遼東這種話,又怎麼說得出口?
然而任圜方自說罷,另有翰林學士盧質也出言附和道:
“臣以為任尚書所言甚是,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遼東苦寒,山勢崎嶇,屢番興師動眾出關,其耗費糧草難以估量。
而按前朝安東都護府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之制,對關東諸族撫慰、征討、敘功、罰過事宜,而任命當地酋渠治理一方。那麼無論是泰封國也好,渤海宗室也罷,臣以為對遼西乃至關外疆土,施以間接控制便可。
那麼有泰封國代為討伐佔據渤海國故地的契丹,只要願意向我朝俯首稱臣,這又何樂而不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李天衢的臉色已愈發的難看,然而任圜、盧質先後說罷,看來卻還有不少朝臣打算附議...看來反對繼續添兵攻取渤海國故時領土,而支援坐視泰封國向北擴張,任憑它與契丹爭個頭破血流的臣子竟還佔了多數......
李天衢甚感詫異,然而又過了片刻,他便想清楚了箇中因由...實則當年唐朝於武則天在位時期,便曾打算放棄囊括遼東半島、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等廣袤疆土的安東都護府。甚至還是由在後世中國人中的知名度應該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於武周當政時的名相狄仁傑提出的建議。
而狄仁傑上疏武則天,提議放棄安東都護府的奏章有言“今以海中分為兩運,風波漂盪,沒溺至多,準兵計糧,猶苦不足...且中國之與蕃夷,天文自隔,遼東所守,已是石田,靺鞨遐方,更為雞肋。今欲肥四夷而瘠中國,恐非通典...且得其地不足以耕織,得其人不足以賦稅。臣請罷薛訥,廢安東鎮”......
所以按狄仁傑的主張,如果某些治理邊疆地區的土地與人口收益,若是與統治成本不成正比之時,那也就莫不如直接扶植當地臣服於中原的部族勢力,形成宗主、藩屬國的關係,扶持傀儡便可。而武則天雖然沒有全盤接受狄仁傑的主張,還是相應許以當地部族首領更高的權力,再到唐朝玄宗皇帝當政時節,便冊封渤海開國君王大祚榮,而正式承認其自立建國。
這與漢朝時節,由於南匈奴、西羌叛亂,當地軍事力量孱弱,無法鎮壓叛亂勢頭,便曾建議放棄涼州的外戚鄧騭所出的昏招還有所不同...遼東與漢四郡等地,早在東漢、曹魏時節,當然是中原王朝治下疆土,可是歷經五胡亂華之後,當年高句麗國從南北朝北魏時節,便全面控制住了遼東,再到唐朝討滅高句麗,而於其故地設立安東都護府,這又隔了幾百年的光景......
所以由於中間斷隔的時間太久,中原王朝先前在遼東根本就沒有施政的根基可言。諸如前朝唐廷安東、安北、北庭...等主要施行羈縻統治的都護府下轄疆土,對於魏朝這些臣僚而言,能輕易拿下固然最好,如若攻取所將付出的成本太高,那根本也沒有必要非要去打。
然而李天衢雖然大致理解了多數朝臣的想法,心中卻仍暗念道對於遼東乃至白山黑水那廣袤疆土的直轄統治權,由鮮卑、高句麗、渤海、契丹...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可無論先前由哪個民族統治也罷,卻絕對不能讓泰封國的三韓人有染指的可能!
喜歡唐末大軍閥請大家收藏:()唐末大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