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劉知俊當年背叛魏帝李天衢的動機,是因為魏朝相較於其它勢力,對於治下各處藩鎮的節制更多。他做得一方節度使,也直感到束手束腳的不夠自在...又考慮到還有不少元勳更受李天衢賞識,自己在魏朝能爭取到的地位已經臨近極限,所以背叛魏朝、轉投後唐,應該才會更能得受重用。
可是從一開始,劉知俊易幟叛魏的計劃便已暴露...狼狽奔逃至河東太原時幾乎成了光桿司令,這般時節武將手下必須要有重兵,腰板才能挺得更直,而劉知俊又沒有將淄青軍幾州之地獻於後唐,他能獲取的封賞當然還要大打折扣。
雖然在太原得賜一處府邸,卻遠沒有在淄青軍治所時住得習慣...受加封為輔國大將軍,也不過是個虛銜,李存勖治下諸處藩鎮,也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無論是追隨後唐先主李克用打天下的功勳宿臣,還是由帝君親手提拔的軍中青壯派...哪個又肯退讓放權,而讓劉知俊這麼個外來戶騎到自己的頭上?
雖然後唐軍中也有不少降臣出身的將領,可是他們自原本效命的勢力覆亡之後轉投李存勖,大多人自下而上,也都能證明過自己的實力。偏偏劉知俊本來身為魏朝淄青軍節度使,投降的動機,又是不滿足於當時的待遇...所以起點太高,除非劉知俊能夠親自煽動拉攏來大批牙軍投誠,李存勖乃至其他軍中大佬級的人物,也都不願讓他瓜分兵權,這也使得劉知俊在後唐的處境,也顯得愈發的格格不入。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起初李存勖雖然甚是禮遇,可時日一久,他身邊盡是伶官閹宦,終日於戲臺流連忘返...再有空閒時,還有劉皇后撒嬌賣俏,拉著後唐帝君打獵巡遊,又哪裡有時間搭理他劉知俊?所以也就只能做得個閒散高官,在太原虛度光陰。這對於心氣極高的劉知俊而言,固然是一種煎熬。
更何況魏朝國富兵強,一如既往,還在穩步發展中;而後唐帝君為近臣矇蔽,佞臣奸官猖獗,國政又所託非人,致使民生困苦、軍隊生怨...這些事也都看在眼裡。劉知俊雖然嘴上抵死不願意承認,可實則他現在的腸子都已經悔青了。
可是先叛魏帝,倘若再反晉主,天下雖大,我又當何去何從?無論掌控兩川的蜀帝,還是統掌三湘的楚王,亦或江東吳越、吳國...魏朝幅員遼闊,隔斷諸地,我即便舍家棄業,如喪家之犬那般轉投別處,也極有可能要被魏軍捕獲。
趁著魏帝、晉主兩雄對陣,我如果再臨陣倒戈,而助舊主儘快殺潰晉人大軍,以圖將功補過,卻又如何?
這個念頭,劉知俊先前便曾動過。然而他如今催馬率先殺入連營,揮刀猛斬,仍是招招迅猛毒辣!因為劉知俊後來轉念又想到:
再復投魏帝,我也仍是曾經背反主公的叛徒,就算僥倖仍能保得條性命,也必然不會再受信任重用...休說是統掌一方的節度使,到頭來恐怕最多也只得領受得個閒散官職,而屈沉蹉跎到死罷了!
倘若這次會戰,晉主落敗,我當然只能再叛,也不可再於河東太原留下去...可是眼下而言,如若僥倖殺敗魏帝,更大的功名,也還有指望...所以哪怕只有萬一的機會,卻也只得助晉人拼死竭力!
好馬不吃回頭草,我劉知俊也只得拼了!
喜歡唐末大軍閥請大家收藏:()唐末大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