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本來便是發動兵變,囚禁兄長而擅自奪取節度帥位的李繼韜竟然背棄河東李家,而投從魏朝之後,昭義軍治下坐鎮澤州的牙將裴約,也立刻舉兵背反...節度使膽敢背叛大唐晉國自稱),那我等便要造藩鎮的反!
畢竟昔日坐鎮昭義軍的名將李嗣昭,不但身為先帝義子,更是做為河東晉國戰功最為卓著的元勳之一,而由他選拔磨礪出來的牙兵,大多也都刻著河東李家的烙印。李繼韜發動兵變囚禁李繼儔,而自稱接管昭義軍藩鎮,這到底也是將主的家事,而帥位仍由李嗣昭的子嗣接任,諸如裴約等牙將也不便出面干涉。
可是李繼韜趁著節度判官任圜因功轉遷至成德軍任節度使,便自作主張背叛河東,這可就碰觸到一些昭義軍牙將的逆鱗了。
李天衢自然也知道昭義軍會有裴約這麼一號人物,他本來是李嗣昭麾下裨將,按原本軌跡待將主的不肖子李繼韜宣稱投從梁朝之時,他便悲憤疾呼“吾事故使二十餘年,見其分財饗士,欲報梁仇,不幸早世。今郎君父喪未葬,違背君親,吾能死於此,不能從以歸梁也”......
而朱溫則派出了梁將董璋,協助李繼韜出兵征討。而在李存勖所派發的援軍抵達澤州前夕,裴約奮力拼殺,終究寡不敵眾,一直廝殺到肚破腸流,甚至仍舊將腸子儘量塞回肚子裡繼續抵抗,還是難免戰死身亡。
到了宋、金朝時節,也因朝廷感念裴約對後唐的忠烈勇壯,而反追封他為忠烈侯,並且為其修立祠堂供後人悼念。只不過按李天衢的立場,李繼韜屬於河東晉人的敗類叛徒,反而更要扶植支援;至於裴約這個河東李家的死忠派...當然只能儘快除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由於李天衢先前早有預料,所以當裴約宣佈抗擊本鎮節度叛晉投魏之後,幾路軍旅便在李繼韜的應允之下,浩浩蕩蕩的直望澤州治所的丹川城殺去。
丹川成外圍縣鎮駐守反對李繼韜降魏的牙軍部眾,也幾路軍旅逐的逐、殺的殺。而掃清了外圍之後,一排排投石機便在丹川城前佈置開來,一顆顆石彈拋射飛出,與一蓬蓬的箭簇弩矢朝著城頭髮動起暴風驟雨般的猛烈打擊。
很快的城關下方便添上一層屍骸,烈風捲起時,其中也夾雜著一陣陣血腥之氣。而丹川城頭上方,昭義軍牙將裴約怒目切齒,惡狠狠的登時向外面一望無際的魏國軍陣,後槽牙被他咬得咯咯作響,臉上悲憤之情,也早已是溢於言表......
“將主本為先王義子,為河東李家建功立業,立下赫赫威名,怎奈二公子...李繼韜那不肖子卻如此糊塗,玷汙了將主的聲名,他又怎能投南朝魏狗!?
我輩河東兒郎,跟隨將主出生入死,自然也決計不可背棄君親,而將昭義鎮拱手讓於南朝!眾兄弟隨我拼了!即便李繼韜那廝降從,南朝魏狗要取澤州丹川,除非從咱們的屍首上踏過去!”
裴約忽然又揚起手中戰刀,並底氣中足的大聲咆哮。一團團箭簇正從頭頂掠過時,他眼見已有幾具長梯勾搭在了牆垛上,便又咒罵了一聲,帶領著身邊親隨奮不顧身的衝了上去......
雖然裴約誓死要扞衛治所丹川城,可是他麾下所統領的牙兵也不過六千之眾。而李天衢在第一時間便做出了反應,率先殺入澤州的魏國軍旅,兵力便在五萬上下,而掃清了外圍各處鎮坊村落之後,對丹川城便立刻形成合圍之勢。
至於李繼韜坐鎮的藩鎮治所潞州,則處於的澤州正北面。所以裴約據城死守,抵死不肯降魏,他也註定要身陷於四面受敵的絕境當中。
然而在此期間,昭義軍節度使李繼韜竟敢易幟投魏,澤州守將裴約則據城反抗,乃至魏朝大軍,竟然已侵犯至昭義鎮治下疆土的訊息,相繼也已傳到了太原那邊...而終於讓稱帝不久的李存勖知曉......
喜歡唐末大軍閥請大家收藏:()唐末大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