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得出,王氏的家教很好,與她的母親撒嬌親暱一番,對待店內客人也都是一副萌萌乖乖的模樣。
瞧著這麼個乖巧懂事的女娃,李天衢也動了將她們一家接到汴京的心思。
除去她本來應該是五代時節極具傳奇色彩的佳人這等因素,李天衢更看重的,是因為他知道王氏自幼也將會得父母悉心教導,為人謙遜賢德、心地善良,即便身處於宮闈當中,也不是不爭不搶,恬靜溫和,做為宮中表率而極富人格魅力。
眼下當然絕對不會動什麼非分之想...可是王氏繼續在邠州成長下去,以後她必定會芳名遠播。走正史線便是劉鄩因得知她的名氣,便攜禮上門提親,而結成年紀相差近四十歲的老夫少妾。
劉鄩那廝,雖然是一樹梨花壓海棠...但好歹他文武兼修,也很有儒將氣度。李天衢心說如果把王氏這家子撂在邠州,早晚遠近聞名,保不準在她十五六七歲的時候,也會有不少地位尊崇,可品性卻是良萎不齊的高官勳將要擠破門檻......
可是就算能將王氏全家接到汴京,再過十年,又該如何安頓這個五代時節的絕代佳人?
李天衢估算著自己是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個世界,而這具身子本來的主人年紀約莫二十二三歲...而圖謀霸業至今,時光荏苒,如今自己不但也已是四旬過半的年紀,膝下幾個兒女,歲數可都比王氏還要大些......
然而需要遵受的道德準則,在每個時代也都有不一樣的標準。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便到了婚配之齡,甚至在某些特殊階段,還有“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等法例,而強行促使那些在後世還沒到法定成人年齡的“剩男剩女”必須成婚......
而按史載線劉鄩身故之後,李嗣源另娶王氏為妃之時,實則也已是五十六歲了。那時她又多大?也不過才二十出頭。可這些事,等到十年之後再想也不遲,至於屆時將王氏收入宮中,是讓她做兒媳婦,亦或者說...李天衢現在不想深想,也不願多想,畢竟他可不好朱溫那口...到了那個時候,便就順其自然吧,現在想得多了,這感覺也著實忒過古怪......
心中尋思罷了,待王氏糕餅店那掌櫃的又賠笑前來搭話時,李天衢便問道:
“掌櫃的,你店中的糕餅點心果然不但中看,也十分美味。只可惜我離開邠州以後,恐怕以後也很難有機緣再來光顧了...雖然有些唐突,卻又有提議,不知掌櫃依不依得......
好歹我開基創業,也算富足殷實,家中亦聘了些擅做諸般菜式的名廚。而貴店的糕餅別有一番風味,我便有意聘請掌櫃一家。雖然遷居並非易事,可酬金錢物必不怠慢,自可保掌櫃妻女以全家安樂富足。”
王家掌櫃的聞言一怔,心中倒不禁嘀咕著這客官雖然衣著光鮮,本來聽他談吐得體,怎麼卻是個說話不著邊際的漢子。就算你行商還算富足,可真要是有權有勢的,又怎會被困在邠州而不敢歸鄉?
就算有些家產,看來有些人也難免得意忘形。合著你走南闖北的到了那家店覺得口味不錯,便一股腦讓人拖家帶口的遷到你那邊去?便是亂說大話,也沒如此胡謅亂傍的......
可畢竟入門便是客,王家掌櫃的也知笑臉迎人、和氣生財的道理。他不願拂了這說話沒譜的客官顏面,遂故意麵露為難之色,說道:
“這...呵呵,蒙客官誇獎,可是小店也不過招待邠州鄉里鄉親,以及似您這等途徑的客人,又不是什麼聲名遠播的老字牌名店,也當不起這般盛讚。
畢竟又是故土難離,小店營生的傢什繁多,又哪能輕易的遷居到它處去?所以也只得謝絕客官的美意,還望勿怪。”
李天衢呵呵一笑,又道:
“掌櫃說得也在理,我欲聘請您遷居的去處,的確是路途遙遠。不過糕餅店中物件,乃至掌櫃宅中傢什,乃至新宅府邸,我也自會差人安排。即便掌櫃不願捨棄,我派遣數百人手幫襯裝運,想必也足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