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楊渥你這鼠目寸光的小兒,也實在是欺人太甚。孤如今只得響應魏國以保我境領土,可是從長遠看來,只怕日後仍有隱憂啊......
馬殷心中忿恨的念著,他也愈發感覺到心力憔悴。已經與過去自己為食人魔王秦宗權效力的經歷徹底訣別,馬殷從坐鎮湘楚諸州以來,自問勤政愛民,為百姓生計著想,迄今為止也從來不敢怠慢。
然而馬殷卻不知道,魏帝李天衢麾下最善於理財的謀臣高鬱,本來應該是輔佐他打理得楚國無比富庶,就連按正史線本來應該是南楚開國元老的張佶,也已轉投為李天衢賣命過了許多年頭......
就算如今楚國尚還有馬賨、馬存、姚彥章、許德勳、黃璠...等心腹宗親、文武才幹效力,可是少了高鬱那等有能力打理得一方割據政權繁榮富裕的能臣輔佐。馬殷有太多的政事都要親力親為,就算大概能維持治下百姓生計無憂,但是楚國也並沒有成為當世論富饒屈指可數的國家,他也透支了太多精力與元氣,現在蒼老的也已十分明顯。
偏偏繼任吳王的楊渥還要跳出來生事結仇,馬殷更感到勞累不堪、心力難支。他倒是也想維持楚國與吳國、吳越等勢力並立的局面,但又怎能退讓下去,而任由楊渥勢必要攪擾得己方勢力動盪不安?
思前想後一番,馬殷忽的又悵然嘆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楊行密本來也當得起雄主之名,可只怕楊家的基業,卻要敗在其子手中,楊渥小兒這是非要逼得孤附協同魏國與他吳國為敵...而孤出身貧賤寒微,當年蒙恩主知遇提攜,也是歷經無數兇險,方才有機緣自據一方,稱王建國...可是哪怕湘楚之地以孤為尊,也終究還是要看魏帝的眼色行事......”
...吳軍大將陳知新侵攻楚國,卻被馬殷麾下首席勳將許德昌擊潰慘敗,而遭擒殺處斬的戰報傳至魏國治下,經由驛站快馬傳遞聲息,也已上稟正在返程往汴京途中的李天衢知曉。
楚國、吳國的關係已經迅速惡化,馬殷應該也會根據情況的變化,而打算改變外交策略;而這次兵敗之後,也將會使楊渥與吳國其他元老勳臣的嫌隙越來越深...這些事李天衢自然也料想得到。
然而除了楚、吳兩國之間戰事的結果之外,幾乎在同時傳來的另外一樁情報,也立刻引起了李天衢的注意:因為不止是吳王楊渥悍然出兵侵攻楚國,佔據兩川巴蜀之地的王建同樣也是集結重兵,調動部曲,蜀國也已對外發動了大規模的戰事。
注:馬殷與其子嗣相差年齡很大,雖然長子馬希振生辰史載無詳細記錄,而在他四十六歲之時,次子馬希聲才誕生。而後陸續又生了三十多個兒子,以及史書有載的兩個女兒...按情節現在的進度,南楚第二代國君應該也才八、九歲大。
不過寫這本小說的初衷,也有想將很多在後世知名度或高或低,但是在這個時代比較重要的人物,以及一些重要的史實事件代入進故事當中的想法。可是如果完全按嚴謹的寫法,馬殷應該是排在錢鏐之後,五代十國中第二長壽的開國君王,他還能再活個二十多年,而後馬希聲在位三年、馬希範在位十五年之後,楚國群駒爭槽才到了兄弟相殘最為狠烈的階段......
到了那個時候,主人公也已是個老頭子了。再要與南楚“群駒爭槽”事件發生關聯,那可就太過拖沓了...所以馬希聲、馬希範等馬殷子嗣的年齡較之正史會更大些,一些史載的大事也會提前些年份發生,在此做個說明......
喜歡唐末大軍閥請大家收藏:()唐末大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