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唐末大軍閥> 第583章 其實奸佞讒臣,我這也有不少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83章 其實奸佞讒臣,我這也有不少 (1 / 2)

朱溫長子朱友裕,本來文武兼備、能力出眾,而且素得人心,結果反而遭他老子猜忌而險些喪命,終究因早亡而不能繼承梁國國主之位;所以朱溫也只能在矬子裡拔大個,選定義兒朱友文起碼儘可能試圖維持他打下的基業,卻因此而死在了他次子朱友珪的手上......

再到三子朱友貞在一眾梁國皇親貴戚的支援下,又幹掉了他二哥成功上位...然而這朱友貞卻已是五代第一朝的末代皇帝,梁朝的亡國之君。

當征討大軍殺入長安,朱友珪身死,而由朱友貞繼承梁國帝君的位子的傳到了汴京,李天衢也能斷定梁國以後也只會變得愈發衰弱。

畢竟如今貴戚趙巖憑著輔佐定亂大功,權勢位極將相,氣焰也將更為囂張;而權臣段凝亦將梁國軍權把控在手中;而袁象先被進封為開國公,官位非但位列三公,又兼京兆尹掌長安馬步諸軍,這廝即便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奸惡佞臣,可鉅貪的秉性,也將愈發不受節制......

而如今的梁國皇帝朱友貞,若只論為人秉性,宋時司馬光對他的評價是“溫恭儉約,無荒淫之失”,所以他固然不會像朱溫、朱友珪那般好色無度、狠戾殘暴,為人相對更為老實本分,可是朱溫卻寧可把皇位傳給認下的義兒,也從來不曾把他這個親生的三兒子當做儲君的人選。

畢竟朱友貞毫無主見,如今這等形勢,他更會對那幾個權臣言聽計從...而正是由趙巖、段凝等權奸使壞,敬翔等治政能臣飽受排擠;正史線的王彥章被剝除兵權,劉鄩遭誣害被鳩殺,康延孝等後起之秀眼見段凝等庸才剝除名將軍權,便立刻選擇叛逃出走...那還是在晉國李存勖明顯起勢,已經對梁國構成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朱友貞那幹昏君佞臣也仍要自己作死......

所以仍是由朱友貞、趙巖、段凝這幹君臣掌控梁國大權,李天衢完全能夠確定要徹底覆滅朱溫建立起的這一方割據政權,也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只不過誤國奸臣可不止是梁國才有的,李天衢也已發現由於自己當初處心積慮的到處截胡拉攏文武才幹,己方勢力當中,現在其實也有一撥潛在的奸佞讒臣處心積慮著,也都要在官場上謀取更高的地位......

※※※※※※※※※※※※※※※※

“陛下,張節帥既然上書請奏三個親子都至汴京赴職,想必也是為了表態他無意把徐泗軍藩鎮視為自家基業,而執意要自據一方,這也不足見張節帥忠心可嘉?”

皇城御書房內,聽解青針對徐泗軍節度使張歸霸上呈奏請的文書發表自己的見解,李天衢卻是面色複雜,過了半響,才長聲說道:

“張漢倫、張漢傑、張漢融...呵呵......”

由魏國分封出去的諸鎮節度,所受的節制本來就要比其它割據政權更多。而隨著諸處功勳節度年歲漸長,以及又有王重師、田頵等執掌一方藩鎮的節帥亡於戰事...如今又有個問題,也必須要擺到檯面上來講:

魏國帝君,會不會應允麾下功勳卓著的節度使子嗣世世代代永掌一處藩鎮?

從法理上而言,在唐朝時節藩鎮節度也絕非是世襲制。但是規矩是人定的,自唐朝中晚期之後,父亡子繼、兄終弟及的藩鎮筆筆皆是。而魏國中央政權,當然要比唐僖宗、昭宗時節的唐廷強硬上太多,也絕對不會容忍自己治下的藩鎮自行廢立節度。

然而魏國分封出去的諸藩節度,除了對李天衢盡忠,為了自己世代家業著想也實屬人之常情,當中也難免有人會想到:這般時節既然早已形成的慣例,姑念我等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難道當真就沒有特例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