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雖然沒有列入國家級貧困縣,以縣為單位,1985年年人均收入低於150元的縣稱為貧困縣,對少數民族自治縣標準有所放寬。1994年基本上延續了這個標準。南平市雖然不是貧困縣的行列。也有好幾個貧困鎮幾十個貧困村的。人均純收入超過700元的,一律退出國家級貧困縣,低於400元的縣,全部納入國家級貧困縣。就算是在沿海地區像江蘇省,全省還不是有好幾十萬貧困百姓。哪裡都有貧困人口。
就是多少的問題。在南平這些地方,沒有城鎮養農村老保險的,不像很多地方實施了城鎮農村養老保險金,到老了多多少少都有點養老金拿,基本就是靠養兒防老。
脫貧致富奔小康,一直都是幾代上面的人努力的奮鬥目標,也是人們美好向往。全國還有200多個貧困縣,可想而知脫貧致富任重道遠。南平縣就有一個扶貧辦公室,簡稱扶貧辦。目前南平全縣人口180萬。其中達到貧困人口的就有80多萬,這裡麵包含了很多已經喪失勞動力的老人,以及那些先天性麻痺症,或是因病導致困難,因為各種原因傷殘的人。能有能力出去打工的,基本都出去了,下至18歲,上至50多歲,要不是南平靠近廣東省,勞務輸出多的話,一個村裡面四分之一以上的到廣東打工。南平市本地企業工礦少,當地的GDP拉動就是依靠這些到外地打工的打工人員,過年過節回來消費,回來結婚,建房子,說白了,也就是依靠龐大的務工大軍,在外面掙錢了,回到南平來消費,養活了南平很多小攤小販,養活了很多商店超市,店鋪。搞活了建築行業的發展,促進了家電的消費。主要是拉動了建築行業。要不是這裡人每年整回來這麼多的外來的錢,南平還是一個特困縣。
人均不到1000元,也就是說200萬人口,全縣GDP不到40個億。40個億的錢能收多少稅收呀。稅收主要是靠當地的工廠,企業,工商個體戶,也不過1個億的稅收。這一個億要養活這麼多公家人員,還要浦橋修煉,搞教育,可想而知,哪裡都缺錢,哪裡都搞不好。老師工資打白條這就說的過去了。全縣的4000多名老師就算發1000元的工資,就是4000多萬。這一個億的財政收入,說到底還是不夠給老師發工資的呢。
就算這麼多人外出務工,拉高了GDP,但是那些出去務工的人在務工當地不需要消費花錢嗎?就算每個月拿4000元工資,真正拿回來老家消費的其實也不算很多。特別是年輕人基本是月光族,能有多少錢拿回來消費呢。那些大叔大嬸們家或是已經有家庭孩子裡面有負擔的,才懂得節約,剩下點錢拿回老家。一個家裡面好幾口人,包括兩位老人,老婆,3個孩子,就依靠一個壯勞力去打工,7口之家,能掙錢的就一個,這樣就算每年剩下3萬拿回來,這麼一均攤,也沒有多少。也就是5000一個人的人均收入。想想這點錢能對於拉動南平DOP有多少的作用。
看兩年前南平的財政收入,再看看幾家銀行的存款流水賬,看看幾家銀行的還有多少錢就知道了。兩年前就剩下郵政儲蓄和信用合作社,這兩個銀行在每一個鄉鎮有網點,像農業銀行在大的鎮才有網點,那些建設銀行在城區才有3個網點,龍國銀行才一個網點,工商,交通這兩個銀行乾脆破產。
銀行也是市場經濟好不好,要是在一個鄉鎮開一個網點,業務量不大,就掙不到異地取錢的手續費,也吸取不到多少存款,最關鍵的就是,沒人貸款,銀行就是靠放貸掙錢的。沒人貸款,那麼連維持一個10個人的網點需要的費用都不能,那麼還在那裡開幹嘛?
銀行也不是慈善家,虧本的生意是不幹的。兩年前所有銀行的業務主要就是代發工資。這個是一個主要的業務。吸收存款真的不多,幾家銀行前兩年,除去已經放貸的,也就5個億的存款餘額。
到現在為止這雖然交通,工商銀行也恢復了在南平的網點,但是所有的銀行裡面可以放貸的錢也不多也就是40個億而已,雖然是流水量突飛猛進。那是很多企業工廠在南平安家落戶搞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透過銀行來轉賬。再取出來搞建設,但是很多企業還沒有真正的投產,那麼也就是沒什麼大錢來存進銀行。雖然這兩年項氏等等透過銀行轉賬好幾千億。在南平也增加了10來萬個新增賬戶,這些是外地來南平務工人員,包括建築工人,工廠裡面的打工人員,還有很多商務人員,白領,以及來南平投資的企業工廠的對公賬戶,很多來南平撈金的工商個體戶。除了南平當地的務工人員的存款那是怎麼樣多少都能留在南平銀行裡面,外地的務工人員的賬戶基本是每個月發工資的錢剛到賬戶上,幾天就被轉回老家去了。
這也是為什麼孫書記想像銀行借錢,銀行沒有多少錢可以借的原因。
南平雖然不是國家級貧困縣,但是也是一個窮地方,要不是這麼多人到廣東打工,還是窮的叮噹響,要不是這麼多人到外地打工,帶動了南平當地的工商業的發展的話,南平還是以前跟上世紀90年代前的模樣。
一個資料就能看出來,一個鄉鎮的菜市場很能反應一個當地的經濟情況。賣菜的少,買菜的也少,那就是說明一個鄉鎮鎮區裡面非農城鎮戶口少。沒見到一個鄉鎮級的唯一一個菜市場。冷清的很,當然除了在開發區那些鄉鎮外。買豬肉的也就三四個攤位,買雞的也就是2攤,燒鴨,等等熟食的也就幾個攤,賣青菜的固定攤點幾個,那些農戶老太老爺子擺地攤的從村裡挑來的也就是20來個。也就是說經常光顧這個菜市場專門種點菜換錢的人真的很少也就是20來個人而已。主要是當地消費不行,種出來沒人要,要是供不應求的話,大把人跟風設攤位,擺地攤了,大把人種菜養雞賣了。
一個小小的市場,竟然就這麼點賣菜的攤點,可想而知,當地的消費水平有多低。要是當地非農戶口多,當地流動人口多的話,再弄幾個大市場也擺的滿滿當當的。就像開發區裡面以及開發區附近的幾個鄉鎮,現在老市場早就不夠用,還新蓋了不少新市場。這幾個鄉鎮只要有點經濟頭腦的都搞種菜養雞,養鴨,養豬。因為種出來的菜能銷售呀,不是小商販來村裡收購,就是自己拉倒市場擺攤賣。以前南平思旺鎮就是一個種菜基地,他們的菜都拉倒400公里外的廣東去,現在好了南平開發區大發展,根本就不需要長途運輸到廣東,在家門口就能一摘下來就被人收購一光。
雖然南平開發區帶動了當地的農牧業,十幾萬外來人口,十萬失去土地的拆遷安置戶,每天需要的消耗就不少,每人算6塊錢的米麵肉類,蔬菜。那也是200多萬的消費,帶動200多萬的農牧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