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當了皇帝這麼多年,才知曉安居樂業,不開戰才是最好的日子。
杜仲也是一樣。
他生下來之後不久,他的母妃便憑藉著他入了皇宮。
後來為了巴結先後,竟然能說出,“這小子怎麼能和太子相比,奴婢就是個卑賤的,他自然也是個卑賤的,哪兒能同太子有一爭。”
為了富貴,他的母妃不遺餘力的討好先後,一帶著否認他。
也正因為如此,他在宮中才遭受欺凌。
一度憎恨魏這個姓氏。
先帝的秘密出現,才讓他知道了,皇宮便是一處人人都有無奈的地方。
先帝看透了朝中局勢的問題,也知曉太子是個怎麼樣的。
對於這個魏國,他也不再報希望,大興也只是曇花一現的假象。
這片土地上,是魏國或者齊國或者趙國又有什麼區別呢?
住在這裡的人,始終在這裡,他們不會因為朝政的更替,而變幻了自己生根的地方。
晉國是杜仲所選擇的。
原本他是想由自己主導,晉國不曾建國之前,無論是能力還是什麼他都不曾在先帝之下,只是魏憲帝那個蠢貨,也是有了自己的心思,認為先帝好掌控,給了先帝藩王之位。
正是因為有了藩王的名頭,先帝才有了號令群雄的勢力。
他杜仲再高的宣告,再好的能耐,也只能做個裙下臣。
先帝登基當日,給出了升龍詔書。
杜仲也因為一封詔書,而消失了那些許不甘,為臣又如何。
這民間,哪一個不對他讚譽有佳,哪一個百姓不是因為他才有了今日之果,原本杜仲也想著這般或許也是可行的,如山令或許可以不再動用,可是人都是會變的,從當初的義氣到後來的猜忌,先帝的缺點逐漸出現,不僅暗中收回了升龍詔書,還因為一名女子便將整個晉國當做了發洩的工具,先帝其實根本不在乎輸贏,哪怕是整個晉國沒了,他也不在乎。
好在的是,那女子還算賢德,臨終之前對顧凜留了話。
所以顧凜才會如此爭氣。
可是顧凜生病了。
他不近人情,除了記得先皇后的遺言,記得自己的兄弟,其他時候,他就像是一個為戰爭而生的木偶,除了算計便是算計,不帶任何感情的算計。顧凜從來沒有看過,在他的算計中,無辜的百姓遭受過多少苦難,在顧凜的眼裡,只要能達成目的,他便不在乎犧牲多少人。
杜仲回憶著自己的這一生。
當日從魏國離開之時,他便註定不會再有自己的子嗣,現在他砍倒軍旗,也是因為北陽的魏國註定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