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甚至整個縣、市、省,從來唱的都是秦腔,戲本子也都是最經典的那些。
比如《斷橋》《下河東》《鍘美案》《拾黃金》《三滴血》《三孃教子》《遊龜山》《火焰駒》《周仁回府》《五典坡》等。
至於社火,花樣就更多了,但大體分為兩種,一為紙燈社火,二為馬上社火。
紙燈社火,顧名思義,所有的燈都是紙糊的,整個社火表演也以紙燈為主。
這些燈,除了各種蔬菜水果,以及百花爭豔的彩燈外。
還有燈船,燈嬌,燈馬,燈驢等等,編的畫的像動物的燈。
總之,行也是燈,舞也是燈。
馬上社火的話,則是除了紙燈表演外,還要加上身著戲袍,頭戴冠宇的戲中人物。
也不管年代遠近,皆皆手綽長刀利槍,胯坐烏騅赤兔,騎著各家的駿馬,在紙燈圍成的場子裡,唱戲般打鬥演陣一番。
然後策馬揚鞭,一起奔至鄰村,並與鄰村的馬上英雄,匯在一起演繹切磋一番。
與此同時,花樣耍起,展示各村的不同與特點,博來鄉里親眾的喝彩。
如此往返兩回,村莊之間,雖有比較切磋,亦有祝福同慶。
除此之外,舞龍舞獅皆不可少,彩燈盤旋,雙龍戲珠。
獅子咬尾,攀登高桌,倒上懸架,飛騰撲耍,精彩絕倫。
只是可惜,自從村裡通電,再到普及了電視之後。
這些慶祝豐年,期盼未來,祭祀神靈的活動,就再也沒有舉辦過。
再加上時代的大進步,讓所有的年輕人,幾乎外出磬盡。
整個村裡,不管是被剩下的老少,還是被擱置在廟山耳房裡的,戲服珠冠,獅子龍首等等。
如今皆已被歲月腐蝕,終究成了一堆阿什舊物。
就如愈發破舊的廟宇,越來越褪色的神塑,還有那些斷壁殘垣和雕龍畫壁。
現在被時光洗得發白,只剩下了模模糊糊的痕跡,象徵著曾經的光彩與熱鬧。
這些年,我們這一層人,當年的小屁孩子,如今雖然大都已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但每次回家過年的時候,卻感覺現在村裡,比以往少了熱鬧與淳樸,更比小時候冷清了很多。
村裡的老人小孩兒,或者是熟悉的的人們,平時都各顧著各家,彼此生分了不說,情意也淡了不少。
而火氣正旺的小年輕人,除了聚在一起吃酒喝肉,打牌搓麻將之外,似乎別無所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