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寒來暑往。
承禪十五年,春三月。
小國林立的倭島,突然出現了數百條大船,緊接著上萬大軍下了島,並立刻對島上的“渡來人”宣佈了來自東方大漡的詔令。
倭國,正式分作兩省,西邊的西關省,東邊的瀛山省,本地倭人全部拉走,運去遼中沼澤圩田開墾。
近來遼中沼澤人口損失極其嚴重,朝廷已經將全國各地的罪犯,流放七成到遼中沼澤,但開墾的面積依舊有限,不過死亡率卻高達七成。
逼得應昭在兩年前勒令大軍打進朝鮮半島和東北,掠奪高句麗、扶余、新羅、百濟這些地方的野人,湊了一百萬拉去遼中開墾。
如今兩年過去,一百萬就只剩下二十萬人還活著,剩下的全部沉在了遼中圩田和河道梳理之上,可謂白骨累累。
不過還是有好訊息的,那就是經歷了這段時間的圩田和河道梳理,遼中沼澤的河道單獨入海了,這樣一來隔壁的瀋河就不用跟著遼中一起氾濫,可以成為後勤基地。
於是這二十萬被壓到極致,隨時可能爆炸的野人,被應昭拆分編戶,沉入了瀋河沿岸,成為了民戶,再賞賜一點糧食,滿足他們當年的所需,怨憤也就消弭了。
但遼中沼澤還是不能不去開發,不然啃不下遼中,大漡在北方的糧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所以,應昭盯上了同樣有著一百多萬壯勞力的倭國。
海陸軍一起上,再把本地吞併,人口直接拉走。
透過騰籠換鳥的操作,終於在承禪十六年,將需要的人口從朝鮮半島、黃海、山東、渤海、遼南的方式,不斷運輸進入東北。
除了遼中沼澤,關內的建設也在如火如荼。
運河建成,黃河主幹道入了渤海,皇帝下旨對黃土高原部分地區封山育林,保證不容易水土流失,將更多人口遷徙往河套地區,然後將馳道修到長城以北區域。
之後有下令增修長城,沿著遼河沼澤北部、陰山、燕山、居延海、平地裡起了一座萬里長城,也就是沿著後世國道七號線範圍拉了一條,取代了原來的古長城,一直修到哈密,
然後在陽關斜拉一條長城,沿著黑山,一直到弱水,也就是額濟納旗位置接上長城。
這樣一來,不論東西,一條長城經濟關隘,也就成立了。
應昭修了高速路,也修了大量的糧倉,絲綢之路上的一切收益他全都要,不管海陸。
如此一來,國家的有效資源利用率,被他提升到了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
但老百姓卻沒有多少影響。
畢竟,應昭花錢招工,你不來,有的是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