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子因怨恨而死,卻不該持怨恨損傷來世功德,此嬰兒也是如此,哪怕其為母而死,也終究是有怨氣,
兩者糾纏,於來世便更深,或至無法化解,您若先放下,即善業功德,對化解兩世怨氣,有大好處......”
“來世?往生......”張小娘重複一遍,忽而問道:“大師,佛祖是否證明了真有往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世界,雖然是修寵道,但是卻有佛家佛法,而那佛祖,更是一位九變的尊者!
老僧默默雙手合十:“淨土修行,在期望修未來生、在期望入極樂界,往生輪迴,佛出世之前便有。”
張小娘平日並不禮佛,對佛教的往生輪迴之說也並不瞭解,此界畢竟是寵師主導,百家治世,秦國以法為尊,從來只信今生,這便是真正的道統之爭。
所以秦國普通人也很少相信有來世之說。
張小娘抱著孩子,沉默許久問道:“大師,我錯了嗎?”
不知從何處瞭解前因後果的僧人,斟酌一下道:“施主因善而行,並無過錯。”
“那既然沒有過錯,你又為什麼要叫我放下?難道我不能恨?不該恨?”
秦國之人,民風彪悍,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本身在正常不過的民心。
僧人嘆息:“世間一切皆是果報,今日種種皆是前世所為,小公子之命運,此嬰的命運,都是前世之果,望施主不要持嗔怒之心,為來世而修行。”
旁邊的女孩頓時大罵:“你是說我弟弟枉死,是他上一世缺德的報應?”
“並非如此,世間一切自有機緣,人有自己既定的命運,天道亦是無常,老僧只想勸施主放下。”
“放下什麼?”
“嗔怒之心。”
“嗔怒?我該如何放下?”
“清淨己身,不要執迷於眼前的仇恨,若能寬恕他人,便得佛果,來世必定福源深厚。”
“你讓我不要恨他們?”
“若能不恨,善莫大焉。”
“大師,世上可有公道?”
僧人二嘆:“世上自有公道,行惡者現世有報、來世亦有因果,我知施主心中之恨,可恨人則恨己,於己傷身,於外傷人,一不小心會幹出惡事來,到時悔之晚矣,不如放下,放下便無痛苦,來世自有回報。”
“大師,那我如何放下?”
僧人雙手合十:“若能日夜誦經,可消除心中怨恨,寬己寬人,莫惡行,莫惡念,饒恕他們,便可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