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義昌接到汪家的申購書,不禁搖頭:“這汪家動作夠快,手筆亦不小啊!看來早有預知。”
“接下來肯定有紛至沓來的申購,大人,你看,如何權衡?”下屬請示道。
“就先按先來後到排序,你給我記下具體的日期、時間,讓他們簽字拿回執,我們存根,以免日後糾結不清。”盧義昌思忖片刻後道。此事利益糾纏過重,一定要謹之慎之。“等滿額了,便停了申購,將名單立刻送至戶部,讓主管兩淮鹽政的戶部侍郎琨寧審定。”
“是,大人。”下屬不敢大意,仔細的去辦了。
盧義昌定了思路,心中稍安,聯想起遠在京城的上司琨寧。年紀小小,便深受聖寵,躍居二品。手段果然不凡,新官一上任,便擴了鹽綱,戶部今年定要增收不少,也不知這上司是否好相與?不管如何,謹慎些總無妨。
果然不出盧義昌,公告一出,揚州城內富商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地拿著厚厚一沓銀票湧進了使司衙門。
不出一日,朝廷分配給兩淮的十萬鹽引,一張鹽引摺合本錢、稅銀、運費,公收10兩,也就是一百萬兩,很快便被一搶而空。然而仍有源源不斷的商人,擠破腦袋想進使司衙門。
盧義昌令人將申購人先後順序、購買數量等公示在衙門外張榜處,並在眾目睽睽之下將附著相同內容的文書密封好,蓋上官印,交給驛丞。
遲來的人,無話可說,只能怨自己運道不好,不能早日聽聞。
但還有人不服,說盧義昌提前透露訊息。但盧義昌從不受賄,身正不怕影斜,只道:“本官能做到的,便是如此。餘下的,請戶部定奪。”
全國各地的鹽引申購文書陸陸續續地到達了京城戶部。其中兩淮地區的到達得最早。
坤寧拆開密密印著兩淮轉運使司章的封套,感慨道:“盧運司辦事還真是縝密。”
待看到整張名單,汪岐蘭的名字赫然出現在第一行,坤寧不由的勾起唇角。汪氏,果然不簡單。
準噶爾戰事持久不下,戶部日日燒錢。作為新上任的右侍郎,他事先做了功課,覺得如今人口漸密,生計繁榮,適當增量,並無大礙,提出了各個鹽區適量增發鹽引的建議,元盛帝採納了這個建議,沒想到主業為布業的汪家,在揚州第一個冒了出來,並砸出這麼多錢來,再想到汪氏與博泰大人家關係親密的傳聞,想來汪氏或許料到了戶部這一步。
汪氏之前捐出那麼多的錢,可不是白捐的。真是冰雪聰明,亦不失膽魄,難怪吳勉對她如此珍視,為了她急乎乎的跑回揚州去。坤寧心中嘆道。
沒過幾日,陸撒納病死、博泰徹底平定準噶爾的訊息回傳至朝廷,元盛帝大喜過望,正值坤寧在向元盛帝彙報鹽引之事。
“皇上是否將對揚州汪氏大力嘉獎?”等元盛帝平復心情後,坤寧微笑著道。
“當然。”元盛帝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