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裡搜尋“盛唐風華 熱門(”查詢最新章節!
馳道上塵土飛揚旌旗招展,一支馬隊馬不停蹄,向著平陽方向急行。隊伍的最前方二將領軍,正是李世民與長孫無忌。
兩人帶兵自南商關而出,並未直接順馳道而行,而是和徐樂的部下一樣,先行鑽入山中。
馬邑一帶山勢連綿小徑眾多,李世民等人不比徐樂熟悉地理,不敢順著小路走,只是在山裡繞了兩天路,隨後便鑽出山,繞遠路趕往平陽。
之所以這樣費周章,自有其用意所在。
李世民深知,劉武周既在南商關內對自己動手,便等同與晉陽反目。自己殺出重圍而走,劉武周絕不會善罷甘休,肯定會派兵追趕。
恆安甲騎名動天下,如今更多了突厥人為臂助,論及長途奔襲,馬上廝殺,河東兵馬可不是對手。再說自己這支輕騎連番交戰死傷慘重,能戰者不滿百人。縱然自己再如何英雄了得,這樣一支殘兵與恆安甲騎野戰爭鋒也是有敗無勝。
為防敵人尾隨追殺,也只能繞路避其鋒芒。軍中糧草充足,繞遠路也不至於斷炊。只是山中躲避與世隔絕,於外界的訊息一無所知。再急著趕往平陽,沿途更是無從安排細作掃聽訊息,對於南商關內情形無從瞭解,讓李世民心裡總有些不甘。
長孫無忌看出他的念頭,邊催動坐騎跟隨,邊勸解著:“二郎不必心急,等到了平陽再慢慢派人打探,總能知道情況。不過依我之見,是非之地不可久留,平陽也不是久居之所。會和殷破嶽的人馬,便立刻返回晉陽才是正理。若是咱們的人馬陷在馬邑,唐國公那邊就難免頭疼,如今舉大事在即,不能壞在我們身上。至於徐樂的生死,你我就不必操心了。”
“輔機此言差矣。樂郎君手段你我都看得分明,自古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何況當今亂世群雄逐鹿,此等上將若能歸於我晉陽軍中,何愁大事不成?”
“話雖如此,可是他畢竟手刃王仁恭又挾持劉武周還和突厥執必家有仇。明明是邊地之人,卻把自己身邊的各路諸侯得罪了一個遍。這等惹禍精如同虎狼又似利刃,稍有不慎便會傷了主人。縱然本領再大,也不合用。”
“尋常人物自然用不起這等上將,只有真正的人主,才能讓徐樂這種無雙鬥將為自己衝鋒陷陣建功立業!區區劉武周、王仁恭還有突厥……又怎麼配得起這等虎臣?”
憑藉自己的本領,如果再有徐樂這等虎將輔佐,不信不能讓江山歸於李氏。到時候有足夠的戰功支撐,再有武人支援,便是父親也不能一味偏袒大哥。
至於徐樂殺王仁恭的那點事,又算得什麼?自己一樣也想殺王仁恭,只不過被他搶先而已。不管太原王氏家世如何顯赫,在亂世中都不如精兵強將有用,壓根就不必在意他們的想法。正因為徐樂殺王仁恭,自己才更要用他。父親身邊的世家子以及心甘情願為世家效力的武人已經足夠多,而且大多投效在長兄門下。
徐樂和這些人肯定相處不到一起,歸順晉陽之後,也不會和長兄親近。他天生就是自己的朋友,自己也有把握與他成為朋友,兩人一起縱馬天下闖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只消讓自己在平陽與之相逢,便是一番風雲際會!
在山中兜轉時李世民已經盤算過,徐樂就算能逃出南商關,在邊地也失去立足之地。不管是為他那位年老尊長報仇,還是為手下人求一條活路,前來平陽投奔自己,都是他惟一的選擇。徐樂不是個糊塗人,應該能想到這一點。只要平陽城池在自己手裡,就肯定能夠遇到這位虎將。
一想到平陽,李世民眉頭微微皺起,隨後向長孫無忌問道:“輔機,你取筆墨來。王仁恭既對我下毒手,破嶽那邊多半也不會放過。我們光派斥候打探還不夠周全,我打算給破嶽寫封書信。”
“二郎在擔心平陽安危?”長孫無忌先是一愣隨後一笑:“這便是多慮了。破嶽素有將略且麾下有兩千餘兵馬,論起人數便是奪了平陽都綽綽有餘。平陽那位守將又是個草包,就算廝並起來,破嶽也不會吃虧。這一點你儘管放心,平陽那邊絕不會有失。再說斥候也打探過了,平陽一切如常,用不著這麼麻煩。光是書信往來耽誤的時光,都足夠恆安甲騎追上來了。”
李世民搖頭道:“此事不可大意!速取筆墨來,我這就給破嶽下書,耽誤不了多少時光。”
平陽城內。
李世民帶五百精騎前往善陽之後,這兩千五百兵將便由校尉殷峻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