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八王之亂,天下板蕩生靈塗炭,不拘貴人黔首皆是朝不保夕風雨飄搖。此等亂世人心不穩,多半便寄於鬼神之說尋求慰籍,因此讖緯之說大行其道,鬼神之論深入人心。連大興城興建都要上合天象,與星宿佈局相對應,達官顯貴迷信程度不問可知。
祖宗陵寢向來被視為有蔭庇子孫後裔之能,是以世家大族費盡心思選取名山大川風水寶地為祖陵所在,堪輿術士也因此有資格成為貴人座上賓。官府以及百姓都認定祖陵之中暗藏氣運,只要壞了反賊祖陵洩了王氣,叛軍便會失去天地輔弼不戰自敗。前者衛玄破楊玄感,固然是幾路兵馬浴血廝殺之功,可是於朝野上下都有人認定乃是衛玄先行一步掘楊素墳墓焚燒屍骸,壞了楊玄感氣運,才能一戰而勝。
徐樂自己不信鬼神之說,卻無法不讓別人也和自己一樣。不管這些王氣、祖陵之說何等荒唐,只要有人相信,就有其作用所在。李淵本人未必會相信這些無稽之談,可是他麾下這許多兵將誰也無法保證都不相信這些說辭。只要有人相信,李家祖塋被毀之事于軍心士氣便大有影響。
也不止是普通軍漢,便是追隨於李淵身邊那些文臣武將,心中未必就無所動搖。只不過他們不會把心思宣諸於口,若是李家進兵順利自然無話可說,若是行軍受挫或是遭逢敗績,這些人會作何選擇就難說的很。李淵這幾日心煩氣躁最大的原因也是如此,比起那些軍漢,部下文武的心思更加難測,於自家基業成敗影響也更為重要。
若是太平年月,李淵大可靠著牛酒財帛犒賞士兵振奮士氣,憑藉晉陽財貨以及李家的家世聲望穩定人心,將祖塋一事消弭於無形。可眼下陰世師突然丟來數十萬百姓,打了李淵一個措手不及。光是應付這幾十萬張嘴已經讓李淵筋疲力盡,又哪有餘力犒賞三軍提振士氣?
在徐樂看來,眼下最有效的手段莫過於開戰。只要打幾個勝仗穩定人心,再以大兵猛攻長安,拿下長安之後便可令天下歸心,所謂祖塋之事根本不會有人再提。大丈夫征戰天下也好,奪取江山也罷,總歸是該靠著自己的本領一刀一槍賺回來,哪能事事都仰仗祖宗庇護?當日漢高祖不過一布衣,照樣可以推翻暴秦一統乾坤,又何須祖宗庇佑?
只不過李家之前對攻取長安想得太過容易,以為有世家暗中相助,奪取城池易如反掌。像是那位被魚俱羅悶頭暴打的李神通,就自誇手下有長安大俠史萬寶,一聲令下城內數千遊俠兒皆肯為其所用,攻打大興交給自己就好。各個都把這大隋都城看得不堪一擊,沒想到陰世師用出這等絕戶計,讓長安變成一座兵營,預先的手段都失了做手腳處。
世家在鷹揚府中也有自己的爪牙,但是人數有限且不佔優勢。而軍伍向來講究令行禁止協作服從,幾個小軍將或是些普通軍漢縱有異心也難成大事,在這等情形下未必還肯聽從世家命令。指望他們獻城已無可能,李家又沒做好大打出手的準備,現在則處於左右為難之中。
李淵並非不知兵之人,自己能想到的他未必想不到。只不過這位唐國公行事太過沉穩,根本不想冒險。昔日楊玄感一路順風,結果只打了幾個敗仗就如風捲殘雲一般被人連根拔起。李淵顯然也不想重蹈覆轍,因此不敢派大兵攻城,就是怕吃敗仗再折軍心。可是在徐樂看來,現在這等情形,對軍心士氣影響極壞,再不做點什麼,那些外來歸附的軍伍難免心生異志。再說這幾十萬百姓也如同一口懸於頭頂的利刃,他們不能上陣廝殺,可是吃的不比普通軍漢少多少。就算傾晉陽所有,也不可能長期供養這幾十萬張嘴。
長安城沒了百姓,已經成為一座死城,不利於久守。可是李家背上這幾十萬張嘴的包袱,更是不能頓兵野外與陰世師做長久之戰。此時此地生死一發,非破釜沉舟舍死一戰不可。只是那位唐國公顯然是下不了這個決斷,容忍長子在軍議時說些廢話,也不過是因為沒有什麼有用的話可說。
徐樂看看帳外,心中暗自盤算:這決斷李公不肯下,怕是隻有請老天幫他來下了。這樣的大雨太過反常,李家的糧道不知還能維持多久。等到軍中無糧之時,李公再如何鈍重,怕也只能拼死一戰。
盛唐風華最新章節地址:
盛唐風華全文閱讀地址:/123693/
盛唐風華txt下載地址:
盛唐風華手機閱讀:/123693/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選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五百六十四章 雄都(七))閱讀記錄,下次開啟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盛唐風華》請向你的朋友(QQ、部落格、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