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一葉黃金> 第一百零八章 高階精製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零八章 高階精製茶 (2 / 2)

從外觀上如何看出焙火的輕重?焙火輕者,顏色較亮,焙火重者,顏色較暗,這顏色包括茶乾的顏色與沖泡後茶湯的顏色。

在發酵時我就談到過:發酵愈輕,顏色愈綠,發酵愈重,顏色愈紅。焙火所影響的是顏色的深淺,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輕,明度愈高。

在品飲的口感上有何差異呢?喝輕焙火的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紅燒的。

農天一問道:父親,那對身體的效應有何不同呢?

農廬答:喝不焙火的茶比較寒,喝焙火的茶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讓它不那麼寒,但不致於產生熱的效果。

農廬繼續往下說:一般所謂生茶與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採得愈成熟,揉捻愈重發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幾個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輕、發酵愈少,則是偏生的幾個因素。所以要判別那一種茶比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與發酵四個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較熟。

包種茶的製造過程可分為粗製及精製二部分,茶葉完成乾燥的步驟過程時稱為茶葉之粗製,其製品稱為粗製茶或毛茶,由粗製茶再經過篩分、揀剔、烘焙等步驟方可稱為精製茶。

其中烘焙對部分發酵茶而言,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降低茶葉的水分含量,以減緩茶葉品質變劣的速度。是改善或調整茶葉的香氣滋味及茶湯水色,以補救粗製過程中的缺陷,並將茶葉調製成迎合市場需求的品質。

二是對部分發酵茶類的包種茶及天心茶而言,烘焙是決定香氣與滋味的重要關鍵,正確的烘焙方法可顯著提高茶葉品質與價值,但烘焙也是最難捉摸的加工程式,烘焙的效果受粗製茶的季節、產地、加工技術、新陳、條索、烘焙器具、熱源、溫度高低、時間長短等影響均甚劇。

農廬最後進行高度概括:這幾點是烘焙茶葉的基本經驗法則。

溫度高低:溫度高低是決定茶葉品質的主要因子,當溫度升高時,茶葉中的水分逐漸蒸發出來,而後香氣伴隨著水分蒸發出來,大部分香氣成分中的芳香精油類沸點均在150度以上,因此烘焙的溫度應在150度以下,通常以不超過110度為宜。通常較粗老的茶葉需較高的烘焙溫度,以藉焦糖產物掩蓋粗老茶葉的粗菁味;細嫩茶葉則溫度不可太高,而延長時間以使茶湯滋味轉甘醇而香味又能適當發揚為原則。

再就是烘焙時間長短:同樣溫度下較嫩的茶葉耐火力較弱,烘焙時間宜縮短,反之較粗老的茶葉耐火力較強,烘焙時間需較長;粗製茶發酵程度較充足者,耐火力較弱,時間要縮短,反之要延長;外形緊結的茶葉耐火程度高,需較長的再烘焙時間,反之則縮短時間。

農廬補充道,接下來就是茶葉含水量的差別:

茶葉再烘焙的原因之一,是要使茶葉中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含水分多的茶葉,烘焙溫度要提高、時間要延長。同時烘焙的環境若較潮溼,亦需注意提高烘焙溫度或時間。

茶量多少的關係:因茶並非良好的傳熱導體,因此含水量高、條形緊結的茶以薄攤為宜,若攤放過厚,就會造成悶變。

農天一聽到這裡,一個勁稱奇:父親,您真是神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