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
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
《寒窯賦》?《將進酒》?
看著都像,又不像。
寫完詩句,馮雁繼續老神在在的打盹。
半個時辰很快過去,接著又開始“和詩”,形式必須與第一句相仿。
由院長柳傑說出第一句,學子們往下應,完成後句,還是書於紙面。
“今日上句為:秋風蕭瑟天漸涼。請諸位根據首句完成一首詩。”柳傑摸著鬍鬚宣佈道。
眾人聽到這句再次低聲議論。
“聽著像是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
“秋日即將到來,可氣溫並未降下來,為何出這一句?”
“與《燕歌行》略有不同哦,我怎麼記得是:秋風蕭瑟天氣涼。”
不少學子覺得古怪,別人用過的詩句怎會用在這個環節?
柳傑聽到議論,心想:雖是夏末,如果取夏日的詩句很容易觸景生情、激發靈感,夏日取秋作詩,那就要憑藉回憶與想象力了。
出題若是容易,豈不失去考試的意義了。
馮雁想了想,自己好歹喝了十多年墨水,索性自己作一首吧。
沉思片刻,寫下一首《秋思》。
秋風蕭瑟天漸涼,
安邑城中留餘香。
古道西風瘦馱馬,
天涯孤影望故鄉。
最近在河東郡,早已聽聞此地有眾多商隊外出遠行,一隊隊的車馬馱著苦鹽去往西北之地進行食鹽貿易。用鹽可以換取那裡的馬匹、藥材、農植物等。
半個時辰很快過去,學子們絞盡腦汁都寫了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