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唐明友縣長就兼任了壽縣人民抗日自衛軍的總指揮,陳布林為副總指揮。
羅宋駐守八公山,唐明友非常重視。而對於羅宋沿淮河修築野戰工事的設想非常支援,曾經幾次親臨現場視察。
還是在縣府召集的壽縣城防務會議上,唐明友就對羅宋提出的防務計劃給予關注。
“羅團長,你在北門外沿淮河修築野戰工事,是基於怎樣的設想呢?”
羅宋指著掛在作戰室牆壁上的作戰地圖說:“八公山作為戰略要地,西可以防淮河,南可以防東淝河。根據第一次壽縣保衛戰時日軍進攻路線之一,即淮河一一東淝河一一瓦埠湖,淮河是第一道防線。”
“你的意思是,如果日軍從淮河來攻,這第一道防線就可以抵擋一陣。”
羅宋點頭說:“對!”
不錯!如果在淮河邊修築野戰工事,則日軍對壽縣城北門的進攻就有很大的顧忌。同時,它也能有力地扼制日軍利用東淝河進入瓦埠湖。
沒有正規部隊,防守壽縣城只能靠自衛軍的這兩團人馬。
唐明友把這種狀況再次電告李品仙。李品仙礙於唐明友的面子,派桂軍137師師長陸廷選入駐壽縣城。
但他都給陸廷選一個見機行事的指令。換言之,正陽關比壽縣城重要!
時正值桂軍換防,138師與137師互換。
137師師長為少將師長陸廷選。接到李品仙的命令後,他即率一個旅進駐壽縣城。
陸廷選到了壽縣城之後,即提出了一個荒謬的建議:拆除城牆。
陸廷選認為“城牆有害無益,敵攻我不易守,敵踞我不易攻”,強令地方派夫拆除城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誰都知道壽縣城牆是古城牆,是為了防水才築成的。
所以這一建議遭到地方士民強烈反對,他們紛紛上書唐明友,雲:“城牆不僅可以禦敵,要者在於防水”。
唐明友也知陸廷選的建議荒誕無稽,可礙於他們是來鎮守城池的,不敢得罪他,只是把士民們的上書拿給陸廷選看。
陸廷選見民命難違,被迫收回成命,但城上雉堞,已被桂軍拆除殆盡。
陸廷選見壽縣民眾不願拆除城牆,就找了一個藉口,讓他的那一旅人馬駐在壽縣西城外,將壽縣城的城防完全交給了自一團。
唐明友見是這種結果,知道仰仗桂軍來保衛壽縣城已然是一廂情願,遂不再給陸廷選施加壓力。
他對陳布林說:“布林吶,桂軍是外人,他能不能幫我們,完全看他們的心情。陸廷選不像史保國,史保國是我們家鄉人,保家衛國真心實意!”
陳布林贊成唐明友這種觀點,就說:“二哥,我們明知不可為,就不要再為之了。自衛軍是我們自己的武裝,不要說僅憑這點武裝難敵日寇的進攻,真要是將它們拼光了,日後誰來保護我們吶!”
陳布林的話可謂一針見血,唐明友何嘗不懂?所以他要做兩手準備,即在積極備戰的同時,也把精力放在堅壁清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