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北朝求生實錄> 隋唐紡織業的大發展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隋唐紡織業的大發展 (2 / 2)

無論什麼時代,除非戰亂,紡織品的價格,都是一路下跌,直到最後必須要靠大批次生產才能維持利潤的時候,才不會繼續跌價。

第二個,就是“鳥羽衣”,所謂鳥羽衣,就是把鳥兒的羽毛,尤其是孔雀尾巴上的羽毛,捻成線進行編制。鳥羽衣自隋唐興盛之後,一直在中國曆朝歷代濃墨重彩,明代萬曆皇帝棺木中出土的“織金孔雀羽團龍妝花紗織成袍料”,就是集“金縷衣”和“鳥羽衣”於大成的神作。

第三個,就是紡織業“集團化”“規模化”經營。

唐代手工業分為官營和私營兩種。

官營手工業仍居於主要地位。中央設有少府監、將作監和軍器監等機構,管理手工業生產。其中僅少作監的織染署就包括25個作坊。工匠大多是政府以徭役的形式從各地徵調來的,規定每年服役20天。而一些手藝較好的工匠被留在作坊內長期工作。

官營作坊的原料來源,除了政府直接掌握的礦產和其他自然資源以外,便是地方州縣的“土貢”,國家無償徵調的地方土特產。

官營作坊生產的產品,專供皇族、貴戚、官僚等享用。從作坊的原料來源到產品製成、消費,基本上不同市場發生聯絡。

唐代私營手工業大部分是與農業有密切關係的家庭副業,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某些兼營農業的手工業者已經開始轉化為個體的小手工業生產者。在大城市中,已經出現了私營的手工業作坊。此段落摘自《中國通史》)

可見唐代的時候,多半都是“國企”,紡織是徭役的一種,雖然沒有發明“流水線”,但是規模化經營的好處,已經被當時絕大多數人接受。可惜因為各種限制,私營作坊無法做大。

實際上,這也是皇許可權制世家權力的一種表現。因為“絹”在唐代貨幣裡面,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掌握了“絹”的製造,實際上也是控制了貨幣發行權。

古人並沒有這個概念,但是道理是相通的。

第四個,則是紡織器械的大發展。由於有些技術本書正文會寫到,這裡就不劇透了。總之,唐代紡織業的勞動生產率,那是南北朝時期無法比擬的。

第五個,棉紡織在唐代邊疆興起,逐漸向中原轉移,但並不佔優。這塊也不展開講,因為跟正文劇情有關。

作為本書後期主角和北方世家鬥法的一個戰場,紡織業的背景就是這樣了。經濟戰爭套路多樣,明刀明槍的去搶之類的,太野蠻了不是麼?

喜歡北朝求生實錄請大家收藏:()北朝求生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