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一個不起眼的歷史背景,就是在當時,江南的絲織業生產絲綢),無論在技術上,還是產量上,都是碾壓其他地區的。
措辭是“碾壓”,也就是說,北齊和北周的絲綢產品,毫無競爭力!作為當時銅錢貨幣補充的“絹”,實際上是以麻布為主。
絲織品和其他紡織物,只要是稍稍有技術改進,它們的產量和生產率,往往會十倍二十倍的增加。比如說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王公大臣們彼此饋贈的紡織物,比起時代並不久遠的春秋時期,差距竟然有數十倍!
這裡頭顯然有著不為人知的技術進步,也就是說,實質上,紡織品在那個時期,處於大幅貶值的狀態。
南北朝末期,江南的絲織業,已經是國家支柱產業,為陳國提供了大量賦稅。不過在染色這方面,暫時還不如北方。
此時南北的紡織格局為“北絹南布”,絹並非特指某種材料的布料,而是說的編織方式。那麼什麼是“絹”呢?
絹最原本的意思,就是平紋組織的絲織物!後面泛指平織最簡單最古老的編織方法)出來的布料,它跟同類比起來,價格是最低的,工藝也是最簡單的。
而當時的江南,由於百年戰亂,北方人口大量逃到南方定居,所以織布技藝,反而在北方之上。
紗細織物編織)、縐經緯不同的絲編織)、綺平紋上時不時有斜紋織物編織)、綾斜紋織物有一定彈性)等紡織技術,以“松江府”地區為核心的江南,都已經非常成熟!
可以說陳國立國多年,地域狹小卻能屹立不倒,絲織品起到了極大作用,為陳國提供了大量賦稅以供軍需。陳後主若是沒有這些財富,想唱後庭花也會沒錢的。
那麼隋唐時代,紡織業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呢?
第一個,就是“織金”技術,作為開創性的紡織技術,出現在王公貴族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這個金縷衣,就是織金織出來的。也就是所謂的“金線錦袍”。
金縷衣,不是說用黃金編織衣物,如果真用黃金,那衣服一定非常重,穿身上能舒服麼?而且金線的韌性不夠,一扯就斷了。
所以金縷衣是將絲綢與一定數量的金線混編,至於怎麼編織,金線用多大,怎麼製作金線。這些都是商業機密,誰也不會對外去說的。
隋初的時候,波斯進獻“金縷衣”一件,能工巧匠何稠將其拆開後又編織了一件新的,更勝原版。到了唐文宗的時候,平常有錢人家,也能穿得起“金縷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