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只是隨口一問,此番以營救齊王宇文憲)為第一要務吧。”
宇文邕面部抽搐,言不由衷的說道,失望到了極點。
但他依然還是相信韋孝寬的判斷,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兩人騎在馬上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忽然,行軍嚮導折返回來,向宇文邕稟告道:“陛下,前面大路上有個和尚盤坐於地,擋住我軍去路!”
被一個和尚攔路?難道你們這些人都不知道什麼叫做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麼?
宇文邕氣得面色發黑,不悅怒斥道:“將人趕到路邊上去,繼續行軍,這點事情也要回來稟告嗎?”
宇文邕嚴於律己,賞罰分明,他的話有人聽並不完全是因為他是皇帝。
“陛下,那人是…惠遠大師啊!”
不可否認,佛堂裡藏汙納垢,確實有些宵小之輩。但是並非所有和尚都是如此,更是有一些社會影響力極大,德高望重的高僧。
慧遠大師,俗姓李,祖籍敦煌,後遷居建興郡高都霍秀裡在今山西晉城市境內)。自幼喪父,與叔同居。
他13歲出家,16歲隨湛律師赴鄴城學習佛法,博讀大小乘經論,後從大隱律師學《四分律》,學成後返回高都,在故里結室為庵,創立道場,講經說法,註疏佛教經典,草創硤石寺,即今天的古青蓮寺。
慧遠為什麼會在長安郊外呢,就是因為他聽說了宇文邕滅佛的事情,遠道而來勸阻皇帝不要拆毀長安的佛堂。聽說今日皇帝會御駕親征,巡視南陽,故而在必經之路上等著。
慧遠在周國影響力極大,歷史上周武帝死後,他就再次入長安大興善寺,在此地主持法事,註疏佛經,後來又得到了隋文帝楊堅的認可,敕其主譯經文,刊定辭義。
此人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且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大乘義章》、《大涅磐經義記》、《十地經論疏》等20部共100餘卷。
長安不知道此人的民眾,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當慧遠報上名號之後,行軍嚮導就立刻來求見宇文邕了。
哪怕是皇帝,此刻也不得不給慧遠幾分面子,沉著臉走到對方面前。
黝黑的一箇中年和尚,有點瘦,看上去慈眉善目的,穿著紅色的“三衣”就是袈裟)。
“朕受天命,養育兆民。
佛經說‘真佛無像’,而現在天下處處寺院,殿殿佛像,真是勞民耗財,有悖佛經,無益國家,不應保留,因此,朕命你們將天下經像,統統廢除;
同時,僧徒不敬父母,為大逆不道,國法難容。自今之後,僧人全部還俗,迴歸本家,以就孝道。
朕意如此,慧遠,你有何看法?”宇文邕咄咄逼人的問道!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慧遠平靜而鏗鏘的說道,聲如洪鐘,振聾發聵!
喜歡北朝求生實錄請大家收藏:()北朝求生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