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要滅佛,態度是異常堅決的。慧遠不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人,但他絕對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現在還能站著說話的人!
“陛下駕臨天下,獲九五之尊,人人崇敬。
然而陛下登基後卻要毀滅佛法。
陛下之前說‘真佛無像’,確合經意。
但陛下的旨意,需要官府來傳達,佛家的世間僧俗,須依據誦詠經典,方知佛法;憑可識佛像,才可表崇敬之意。
如果以陛下的話來說,經像全廢,人們哪會對佛教產生信仰呢?”
慧遠大師這話就說得很有水平了。
你治國的抱負,需要各級官員來幫你實現。同樣道理,佛家的意志,也需要各種寺廟來傳遞。
如果寺廟沒有了,佛就成了無根之佛,就好比你宇文邕失去朝堂中樞,就好比是傀儡之君一般。
宇文邕還很嫩,無法掙脫慧遠的語言陷阱,半天都不知道說什麼才好,面色尷尬。
畢竟,慧遠說得還是很有道理的,宇文邕拆佛堂也並非排斥佛教文化,而是寺廟阻礙了國家富強。這件事是有先有後,有重有輕的關係。
“哼,真佛眾人自然知道,不需要藉助於佛經和佛像。不被人所知的,都是偽佛!”
既然說不過,宇文邕乾脆就開始耍無賴起來。
“漢明帝之前,沒有佛經佛像,眾人為什麼不知道虛空中的真佛呢?”
慧遠平靜問道,宇文邕不能答。
“如果不借助於佛教,人們就能知道佛法,那麼上古沒有文字的時候,人們就應該知三綱五常之類的東西了。
但那時的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難道不是和禽獸一樣?”
慧遠繼續逼問,宇文邕又不能答。
此刻他背後的千軍萬馬都成為了背景欄,起不到絲毫作用,甚至是在免費為慧遠做宣傳。
“如果因為佛像無情,就要廢佛教,那麼國中前朝天子的畫像,難道就有真情,而必須加以尊敬嗎?”
慧遠及時堵住了一個辯論缺口,以免宇文邕以“佛像不能傳達佛意”來攻擊他。
“佛經是外國的法,來自西域,本國不需要。前朝上代所立的像,朕也覺得沒什麼用,也可一齊廢除。”
宇文邕繼續提出“外國的佛不能普照本國的人”來否定慧遠的觀點。
“您說退僧還俗,崇孝道,養父母,確實是儒家的主張。但獻身於佛道,以使父母顯貴,也是行孝道,何必還家才是孝呢?
儒家有孝道,佛家亦有,陛下此言差矣。”
慧遠這話就是徹底撕破臉皮不要臉了,宇文邕好不容易找到漏洞,於是窮追猛打道:“父母恩情深重,以投入空門作為資養,乃是背棄父母,是大不孝。”
這話說得在理,慧遠也是無法反駁,不過他又換了個角度,提出拷問靈魂的問題:
“如果像陛下所說,陛下左右的人都有父母。
您為什麼不放他們回家,卻讓他們服役五年而不得與父母相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