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8章 子不肖父 (3 / 5)

“父皇有沒有想過秦朝眼下最大的危機在何處?”

“何處?”始皇有點好奇了。

此前天幕那一段,他聽出了幾個要素,民力耗竭、朝中混亂。

眼下他穩坐朝中,何來混亂?

北原還沒打、長城還沒修、阿房宮也還沒開始建,又何來民力耗竭?

這個小閨女兒又看出了何處的不足?

“大秦在十年內以一國統七國之土地,忠心可靠的官吏數量能達到曾經的七倍嗎。”

“心向秦國的讀書人數量有那麼多嗎?”

“這些讀書人能上一來就當縣鄉裡的長官嗎?”

“如果不能,那底層的黔首在聽誰說的話?是大秦擠出來的一兩個縣令都尉,還是六國遺留的地方豪強?”

秦朝擴張的太快了,對於打下的土地並沒能很好地消化掉。

始皇此前也不是沒有注意到過這個問題,所以他早幾年前就下過令,遷移十二萬戶地方豪強入鹹陽。

彼時秦國總人口約在兩千多萬,按商鞅時起的規矩,父子兄弟必須分戶,那麼一戶五人左右,全國不過四五百萬戶上下。

相當於全國每三四十戶人家裡就得遷走一戶到都城。

這手筆不能說不大。

但顯然,能維持的效果有限。

一來,真有門路的富戶貴族可以提前規避。

至少楚昭就沒聽說過張良、項羽等人造反時住在鹹陽。

二來,舊的豪強遷走了,新的豪強還會出現。

根本問題是人才的緊缺讓大秦朝廷沒法接過基層的權利。

許多基層官吏根本就是六國的投降故吏在繼續擔任。

這大概也是秦朝滅亡時,六國反軍氣焰如此囂張的部分原因。

“他們想當秦國的官吏就自然會心向秦國。”始皇沉聲,“學通秦法便可為秦吏,大秦從不曾阻攔他們。”

這個思路倒也沒錯,只要始皇一直活著,只要大秦朝廷永遠強勢,熬個一兩代人,地方上那些人自然會改當大秦順民。

但問題是,父皇您命短沒熬住啊父皇——

楚昭不想說這麼討打的話,她換了個方向吐槽:“您也知道那是吏啊。”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