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江自東流> 三國2陳登父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三國2陳登父子 (1 / 2)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英雄記》:布與宮議,宮曰:“劉備新領徐州,可往投之。”——此建議可行,得到劉備收留,有了安身之所。

陳宮對於其他逐鹿之諸侯有所瞭解。‘眼力’有一定水準。但他只是看到‘劉備需要他們’,卻沒有看到‘其實他們也需要劉備’。個人或某一團體是不可能脫離社會及外界而成為獨立體系,彼此之間永遠存在互需和互助。古有雲:“獨贏難求,貴在共贏,賤於同失。”劉備之所以‘需要’在於接手陶謙管理下的徐州是存在四大‘要命’問題:1.‘太賊’泰山諸賊);2.‘丹陽兵’以許耽為首所領導的徐州地區的丹陽兵勇);3.袁術以陳珪中子陳應性命要挾陳珪背叛徐州,但遭拒絕);4.曹操。反觀當時的呂布之所以‘需要’在於存在四大‘要命’問題:1.董卓餘黨李傕、郭汜等;2.曹操兗州之仇);3.袁紹投袁紹,既擁兵自重,又與袁紹本部鬧矛盾);4.袁術投袁術,袁術惡其反複)。雙方都是各有困難,且具有共同敵人,合作是理所當然,各取所需罷了。

《英雄記》:布見備,甚敬之,謂備曰:“我與卿同邊地人也。布見關東起兵,欲誅董卓。布殺卓東出,關東諸將無安布者,皆欲殺布林。”請備於帳中坐婦床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名備為弟。備見布語言無常,外然之而內不說。——呂布禮儀不當,陳宮未能勸止,致使與劉備軍之間埋下‘第一枚炸彈’,也壞了大義的名分當時處於為士族把持的社會很重視)促使呂布軍團之外交窘境的開始。

《英雄記》:張飛與曹豹始爭,布請宮議,宮曰:“此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隙,失之不取,悔之晚矣。”布水陸東下,軍到下邳西四十裡。備中郎將丹楊許耽夜遣司馬章誑來詣布,言“張益德與下邳相曹豹共爭,益德殺豹,城中大亂,不相信。丹楊兵有千人屯西白門城內,聞將軍來東,大小踴躍,如複更生。將軍兵向城西門,丹楊軍便開門內將軍矣”。布遂夜進,晨到城下。天明,丹楊兵悉開門內布兵。佈於門上坐,步騎放火,大破益德兵,獲備妻子軍資及部曲將吏士家口。——由此可見呂布早已心懷不軌,安排了‘間諜’滲入劉備勢力,故能在最短時間內接到‘張曹鬥’的訊息;但他又猶豫,顧念劉備在他困難時幫助了他,所以才找陳宮討論。陳宮為其作出決定,也因為有許耽等丹陽兵之內應的協助,呂布輕易得到了徐州。致使與劉備軍之間埋下“第二枚炸彈”,大義的名分更是壞到透頂。展開了孤立己方勢力的路程。

身居謀士的陳宮應當時刻將‘大義’名分灌注為集團的精神和動力;並應當令集團永遠立於‘大義’旌旗下而鑄造不敗之地。因為這是‘時勢’所趨。只有把握住‘時勢’才能走向勝利。即便有所‘取捨’,也該適當處理。雖可‘逆取’,但前提是該有‘順守’的資本。

三國志》:備還歸布。布遣備屯小沛。布自稱徐州刺史。術遣將紀靈等步騎三萬攻備,備求救於布。布諸將謂布曰:“將軍常欲殺備,今可假手於術。”布曰:“不然。術若破備,則北連太山諸將,吾為在術圍中,不得不救也。”便嚴步兵千、騎二百,馳往赴備。——由此可見陳宮不僅是建議不救劉備,也極有可能是‘頭號’主張借袁術之手除去劉備。那麼為何在已襲取徐州的情況下卻不乘勢收拾劉備?顯然當時不具備條件,所以不幹。不幹也沒啥,卻為何召回劉備屯小沛?原因有三:一、劉備在徐州得人心,為了‘求穩’。且劉備能忍陳宮看穿了,故一有機會就主張‘除’,但也從不去好好分析得之不易的‘機會’對呂布有沒有‘壞處’),但為了最終的‘穩定’,劉備是遲早要殺的。二、袁術,留下劉備就可以分散對徐州早有野心的袁術的入侵攻擊點。三、太賊,留下劉備就可以阻截和減弱了太賊對自身的傷害度。倒是呂布看得長遠,看清最大的危機。的確,徐州自陶謙為當主起到最終落定曹操,泰山諸賊是一個‘要命’的難題,曹操費了很些‘功夫’才解決了。呂布武勇堪稱無雙,持‘幷州騎、西涼騎歸屬東漢末年三大騎團)’、陷陣營以攻堅聞名)都無法收拾‘太賊’。袁術破了劉備,便可聯合‘太賊’去掉呂布,那樣地盤大了,也鞏固了。所以陳宮大失策,竟沒有看到重點。此次失誤致使呂布開啟對其不信任。

《三國志》:術欲結布為援,乃為子索布女,布許之。術遣使韓胤以僭號議告布,並求迎婦。沛相陳珪恐術、布成婚,則徐、揚合從,將為國難,於是往說布曰;“曹公奉迎天子,輔贊國政,威靈命世,將徵四海,將軍宜與協同策謀,圖太山之安。今與術結婚,受天下不義之名,必有累卵之危。”布亦怨術初不己受也,女已在塗,追還絕婚,械送韓胤,梟首許市。

《九州春秋》:術欲結布為援,乃為子索布女,布許之。術遣使韓胤以僭號議告布,並求迎婦。沛相陳珪恐術、布成婚,則徐、揚合從,將為國難,於是往說布曰;“前者術以金帛送公,欲去劉玄德,而公以射戟解之,今彼索親,其意蓋欲以公女為質,爾後攻玄德取小沛,北連太山諸將,則公危矣。且彼或來借糧,或來借兵,公若應之,則疲於奔命,又結怨於人;若不允,則棄親而啟兵端也。況術有不臣,與之結婚,受天下不義之名,此取危待亡。”布驚曰:“陳宮誤我!”追還絕婚,械送韓胤,梟首許市。

——雖然看似有兩個版本,但內容相差無幾,確切的說是‘互補’。

主僕分歧——呂布畢竟是誅董功臣,他是可以和曹操走在一起,但陳宮是曹操的叛將,且思想上的沖突看待士族之處置為‘親’與‘制’,相斥對立),靠近老曹就沒命了;這是呂布與陳宮存在的分歧。

士族也分家——東漢末年隨著政治、軍事、社會、經濟等原因,士族逐漸抬頭,躍升為把持時代的主流。但是他們也‘分家’。‘分’在於是思想理念的不同或者說是對待漢室的態度不同,共有三類:一、扶漢;支援或維護漢室政府,認定‘宗法制’為主體的劉氏人物擔任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代表人物有潁川四大士族之荀彧,琅琊望族之諸葛亮;二、代漢文雅說法)或篡漢直白說法);以取替舊政府東漢)掌管國家命脈為終極目標的新興政府。代表人物為河北大族之袁術;三、權漢;以獲取對東漢政府的實權或大權來滿足個人以及家族的慾望。代表人物有河內百年大族之司馬防司馬懿之父)、河北大族之袁紹。

圖片智遲的念頭——陳宮對士族心存‘敬重’。因而與曹操決裂,也因此導向呂布走向覆滅。邊讓是有名望之士族,被曹操所殺,第一個感覺不爽的其實不會是陳宮,當是同屬士族之荀彧,但我們從史料中並不見荀彧有任何舉動,則可謂‘預設’;況且此時之曹操尚為擁護漢室的英雄;然而曹操準備稱王之際,荀彧看出了下一步而第一個宣言反對,故遭‘冷藏’壽春。由此可推論邊讓絕不是一個‘扶漢’者,也不會是對立面‘代漢’者,那他必是一個絕對的‘權漢’者。且陳宮對荀彧等不存在友好,那麼我們由此可以明白陳宮絕對不是一位擁立漢室的人。那麼東漢政府委任或認可的官員,他就一定不認同,並將矛頭指向那人,故從一開始提議投劉備的他早就為呂布謀劃了‘取’的方針。袁術是大士族出身,好名望,其企業構建體系多為士族之流。於是乎他陳宮一心向袁術靠攏就不見怪了,正因如此導致了呂布的戰略越走越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