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他倒是一路都沒理她。手支額頭,側坐闔眼補覺,感覺得到旁邊有個鬼鬼祟祟坐不安穩的身形,就當沒感覺到。
他或多或少地知道紅衣心裡還揣著擔心,同時亦是清楚她不敢問。也歸功於這“她不敢問”,他省了一樁口舌上的麻煩。
沒有辦法同她解釋,自己因為縷詞弄得幾乎長陽城議論紛紛,是因為日後之事;而他之所以能料及這“日後之事”,則是因為他目睹過。
他比誰都清楚自己的身份意味著什麼,上一世是,這一世更是。
世家貴胄對這出身的鄙夷從來沒有絕過,無所謂他現在有沒有侯位,也無關他日後又添了多少戰功。
其中將這鄙夷表露得最不留情面的,就是何家。
再近一步說,其實就是何慶。
二人本都是年輕氣盛,可他總要多忍一分,因為顧著軍中、顧著大局。
到底是有忍無可忍的那一天。
何袤因戰中失利自盡謝罪,何慶把父親的死怪到了大將軍頭上,上門打了人。鄭啟沒有計較無妨,他卻一時氣急,拿弓矢射殺了何慶。
彼時與赫契的又一場大戰近在眼前,將領間的糾葛引得軍中動蕩,而後連敗兩場。
許多本不該喪命的人因此喪命。
那一樁事難以一舉論清誰是誰非,可是回頭看去,也許本不至於鬧到那一步。
皇後與鄭啟對何家的不滿,是被何家一點一點拱起來的,他便想著延緩這不滿,是以壓著何慶那日晚宴上“傷眾”的話語未提;沒了何慶這不明理的,日後鄭家與何家也就不會形成水火不容之勢,所以在西市決鬥時,他當真想一劍刺死何慶。
是想為縷詞出口氣不假,卻不止是為縷詞。
此時他殺了何慶,就只是他一個人的錯。鬧出了人命來,就算是皇後和大將軍也說不出袒護他的話來,何袤也只能把這筆賬記在他頭上。他現在還沒有統領軍權,不至於引起軍中動蕩。
下一場戰爭……應該是在三年之後。
三年,許多事情都足以被沖淡了,鄭啟、何袤久經沙場,自然能大局為重;軍中也不會一口氣議論這事三年。
這也許就能改變很多人的命數,幾千、甚至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