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十八羅漢,在西方十方億萬恆沙世界中的諸佛面前,位子也不是很高。
秦風要想成佛,自然要修大乘法。
至於大乘與小乘的具體區別,秦風隱約向三藏法師請教過。
發菩提心為大乘佛法的命根子,猶如阿底峽尊者所雲:佛道外道分以皈依,大乘小乘別以
發心。
除了發菩提心之外,無有其他理由分清楚大乘和小乘。
無論是什麼人,什麼時候能生起發自內心的為了一切眾生而成就佛果之心,從此以後可稱
為大乘者,已經開始了修菩薩之道,月稱菩薩說過:慈悲心與無二心,菩提心為菩薩因。
因此可見能生起抽象性地瞭解諸法無二空性之見,對一切眾生生起強烈的慈悲之心和無
虛的菩提心之時,已登小資糧道之果位。
若沒有生起如此之心,再有深高的見解和奇妙的行為都不可謂菩薩。
沒有菩提心,不可能修行金剛乘,更不用談大手印和大圓滿。
總結起來,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已經明確,小乘只能度己,或者一部分人。
而大乘則是渡眾生。
至於如何渡眾生,如何成就大乘經義之上的最高果位,這也是唐僧西行最終的目的。
雖然無法一步得證大乘果位。
不過,根據那位穿越者,乃至東嶽帝君對於佛門的一些瞭解,秦風還是總結出了一部分
大致粗略的大乘佛教的修煉法門。
如今正在主神空間推演之中。
當然,秦風並沒有忘記自己瞭解佛法最初的目的,隨著諸多佛理的漸入精神,對於佛理佛
法之中的三生理念,他日漸觸及,他有一種感覺,用不了多久,哪一種朦朧的感覺將會被徹
底撕破。
過去之身的斬殺,將水到渠成。
諸多的念頭在腦海之中碰撞,就在此時耳畔傳來一個聲音。
“兩位大師,五行山到了!”
一個略帶沉重的聲音傳來。
秦風睜開雙眸,目光望去,那是一個挑著行李擔子的大漢,他頭上戴一頂艾葉花斑豹皮
帽,身上穿一領羊絨織錦叵羅衣,腰間束一條獅蠻帶,腳下躧一對麂皮靴。
環眼圓睛如弔客,黑須虯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