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弦瀏覽一遍,發現每一本書都有注釋,字跡是兩個人的,一個寫方塊字,一個寫篆書,篆書夏弦懂的不多,還需要學習。
方塊字就和上輩子沒什麼區別,某些很難辨識的繁體字,根據前後注釋,也能猜出讀音和意思。
快速的翻了一遍,夏弦才覺得自己才學不足。本以為自己身有另一個世界的知識,應該算是大家,但現在看來,自己所知不過滄海一慄而已,就連四書都沒讀懂。
怪不得心境到了,也無法晉級夫子,只因所學不夠。
他放下書,閉目消化一會。
又將箱子裡的紙張翻起,細細一看,那些紙張都是上品,雖然達不到禮器的級別,也算是十分難得。
他翻開紙張,忽然發現,在頁首的位置寫了一段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話是論語裡的一段,夏弦將論語讀過好幾遍,這段話他自然記得。
下面寫道:“省不持乎?習不知乎?”
意思是反省能持久嗎?學習能說不知道嗎?像是勸誡,告訴夏弦,要記得每日反省,不知道的東西就去學習。
後面還有一句話“以書為師,可知百事。以書為師,可以史辯。”
最後就是大段空白紙張,送紙的人和他打了一個啞謎,隱含敦敦教誨,多讀書,多反省,才能知道的多,才能從歷史上的人物身上,看出自己的不足,就像和那些人坐在一起辯論一樣。和現代那句“以史為鑒,可以正衣冠”異曲同工。
至於大段的空白紙張,夏弦隱約猜到,意思是留給自己做讀書筆記,隨時勸告自己要記得反省。或許,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以曾子的那段話,作一篇文章。
這是一種考驗,十有八九當自己覺得這些書都通了的時候,將答卷寫滿的時候,就可以換下一批書來看。
和讀書人交往真是傷腦筋,有什麼話他不直白說,而是和你打啞謎。大抵,這也是一種文人雅事吧!
夏弦想著,繼續往下翻。
下面的勸告更多,比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用在這裡,聯系昨夜自己幹的荒唐事情,意思就是“你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夏弦換位思考,自己這段時間做的過了,和孫劍初到乾龍沒什麼兩樣,於是出了一身冷汗。
半夜反思,他捧起論語讀起來。
論語是放在最上面的,送書人意思是讓他先讀論語。
夏弦沉下心,開始慢慢品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他真正的靜下心讀,有神秘珠子在,他不需吝嗇心力,不懼讀書讀死。
這一連貫的讀下來,他發現很大不同,加上注釋,眼前似乎有一位老者看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