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燈火,夏弦開啟箱子,整整齊齊的,只有不到五十本書,餘下的全是白紙和筆墨紙硯。那麼多白紙疊的齊整,夏弦不知道是用來做什麼的東西。
他拿出一本書,書名是《中庸》,“莫非是四書五經?那未見得多麼珍貴。”。一邊想,夏弦放下中庸,將所有書取出來。
一共有四十三本,除了四書五經,還有常見的經典。
他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帶著疑惑,翻開一本《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只看一段,他看到後面有人親筆注釋:“大學乃博學,又乃小人學,而後大學之意。”
大學乃博學,意思就是知識廣博,小人學,並非貶義,而是指自幼學習,然後長大才是大學,才能成為大學士。
夏弦從未看過別人的注釋,看到這些解釋,他才將大學的意思理解。又看後面注釋“明如光,明如正,故此曰明明德。”
意思就是,要明白正確的德,將其發揚光大。
至於“親民”注釋者有不同解釋,根據後文聯系,多解為“”革新之意思,謂之“新民”。這位注釋者卻認為,解為親近底層百姓更好。翻譯過來的答題意思是“親近百姓,底層民眾,才有善,他認為百姓中蘊含真善美”。
不是主流解釋,也不知道對不對。
這是一套有人親筆注釋的書,夏弦很激動,手都抖了。他問心之後,喜怒很難表現出來,現在手在抖,說明他心裡已經激動的無以複加。
他帶著期待,隨手翻開《周易》。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君王有命,分封諸侯,不重用小人。小人也,謂之失德,之失才,之好利……。”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
“雨落之處,可以栽種。此有餘解乎?氣若細雨,撒心此處,可以德載物,耕心之骨血……?”
後面寫著個問號,那就是讀這一段的那人也拿不準自己想的是否正確。
再翻看,四書五經,也許不該稱為四書五經,應該是四書六經,因為歷史上失傳的《樂經》現在沒有失傳,依舊存在世上。
他對樂經比較感興趣,那是從沒看過的書。
“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幹舞,有人舞。教樂儀……”
這一章是再說樂師的職責,教化樂。再翻下去,記載了很多古曲,有《雲門大卷》,簡稱《雲門》,二十一世紀還存世。也有帝堯時代的音樂《鹹池》,又稱《大鹹》,還有虞舜時代的音樂《大磬》又稱《大韶》、《簫韶》。
很多都在現代被認為是失傳的樂舞。
翻過此篇,下面記載著音,樂起於上古,先民打獵,往往發現鳥兒叫的好聽,就用來作為聯絡的暗號,後來逐漸發展出人類自己的音樂。又因為世界太危險,人類處於底層,常被野獸殺戮。
先民發現音樂有神秘力量,可引動浩氣,於是就將樂單獨列一科,用來對抗猛獸。
作《樂經》注釋的那人和注釋《大學》的人不是同一個,字跡就能看出。此人用筆穩健,寫的是篆書,很漂亮。而且此人思緒周密,一些不確定的思想並沒有注釋,只是寫了“咦”字,代表此處需要多注意,應該是怕將後來人的思緒引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