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南梁舊事> 第八十五章 南朝日隕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五章 南朝日隕1 (1 / 3)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建康,這座曾風華鼎盛的南朝帝都,在被賊軍圍困四個月後,於三月十二這日,被賊攻破了最後據守地臺城。至此,帝京完全淪陷。而此時,曾經有八十萬人口的天下第一大城,只剩下一萬餘人口。這僅剩下的一萬餘人也是病態攣腫、茍延殘喘的將亡人。護城河內,三重城門之下、烏衣巷裡,東府西州的每條街巷、皇城臺城的宮闕玉階,都有曾經金尊玉貴的京都人的亡魂屍骨。秦淮南北兩岸被賊縱火燒為焦土。尚書省、永福省、東宮也被焚燒,僅剩斷壁殘垣。而曾經聚集天下翰林墨寶計程車林館與皇家藏書館秘閣,已被付之一炬,僅剩灰燼了。

臺城的大門敞開了,腹內饑餓,發須皆枯的皇帝帶著他那些錦衣殘破、同樣饑腸轆轆的皇室子孫、九公卿大夫,以僅剩的皇室與世家門閥的威儀,接受狼子逆臣的朝拜。

而此時,建康城外尚有近二十萬援軍,其中中軍大都督柳仲禮一路便有近十萬屯軍,立於南岸。

臺城破後三日,皇孫寧國公蕭大臨出城,攜皇帝聖旨,敕命援軍解散,各部各回原治所。寧國公對眾帥言,侯景進臺城後,對聖下、皇太子執禮甚恭,並陳悔過書,言自己為誅奸臣清君側而來。既然奸佞朱異已死,自家已無所求。便是當時推臨賀王之說,已全然不提。如今百官已複原職、聖上亦封臨賀王為大司馬。眾將帥聽蕭大臨所言,均沉默領旨。寧國公蕭大臨回城後,眾將帥便嘆息,如今侯賊已攻破臺城,奉天子甚恭。且聖旨已下,我等臣子豈能不奉。如今大勢已定,我等只能領旨退回屬地。

眾人頹然嘆息之時,突有一人諷道:“奉天子耶?挾天子耶?”眾人矚目,此人乃是鄱陽王旗下,西豫州刺史裴之高。

眾人便言,奉天子或挾天子又有何區別,如今名位最尊的邵陵王無法,所部最盛的柳司州不言,我等又能如何。如今就是地陷也是天塌,誰又能補天。

這時,湘東王世子蕭方等帳下王僧辯站出。此人相貌豐偉,氣質儒雅,一雙鳳目藏於濃眉之下,常露精光。眾人皆知,他是從龍元勳王神念之子,湘東王蕭繹的心腹近臣。青年時便追隨湘東王,曾任王府司馬、州府參軍,如今官至荊州督軍。此部荊州援軍,名上以世子蕭方等為帥,實是王僧辯為帥。

王僧辯此時出言道:“當日,侯景初兵臨建康城下,臨賀王附賊,便有守城軍帥如遇天崩,絕望喪志,西豊公棄石頭陪城降賊,致西州外城淪陷。謝、元二大夫放棄白下降賊,致使北城淪陷。然而,臨賀王附賊兩月後,皇城可亡?天下可亡?若西北不陷,我輩反攻還能如此艱辛,又焉能有今日皇城淪陷之災?而今日臺城淪陷,陛下仍安,我輩不能喪志,天下興亡,尤未可知。”然王僧辯此言,便是有人聽得進,大多數人卻聽不進。

此後各路援軍土崩瓦解,各自分散,奔往各處。新任南兗州刺史臨成公蕭大聯、鄱陽王及世子蕭嗣、北兗州刺史湘潭侯蕭退、青冀二州刺史南康王蕭會理先後撤走。後臺城又下聖旨任侯景都督內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召各路軍帥進京面聖。

召進旨下時,尚未退兵的有邵陵王部、湘東王部、晉南王部、羊鴉仁部。皇帝又任命皇使攜旨帶禁軍,追召已撤的各路軍帥。

留在南岸各路賬下有識者,均認定此旨是侯景授意,其意圖,善意則為招降,惡意則是剿滅。南岸諸路軍議論紛紛,心懷各異。然而,大都督柳仲禮卻率先奉旨進臺城。各軍聽聞,愈加混亂,不知何去何從。湘東王部王僧辯建議世子蕭方等帶剩餘主力連夜撤退,自己代為奉詔進城。隨後羊鴉仁亦奉旨進城。邵陵王旗下譙州刺史趙伯超突然自作主張,帶部投降侯景,趨身進臺城。邵陵王始料未及,倉皇下,僅帶數百親兵向西逃走。晉南王蕭黯原也欲奉旨進城,徐子瞻等勸道,此必是侯景挾天子矯詔,諸臣進拜尚有迴旋餘地,殿下為皇帝嫡孫,入城斷不容歸。既君命難違,我等代殿下進宮。蕭黯兩難無奈之下,只得同意徐子瞻代己奉旨進宮。蕭黯與劉釋之等連夜撤回豫章。

蕭黯退至豫章後又聽聞,已先行撤退的堂兄南康王蕭會理亦奉旨回臺城。當時南康王蕭會理已行至東揚州大城廣陵,且有手下兩萬江北軍。當時,宣旨皇使為侯景部下董紹,董紹不過帶兩百疲行禁軍。不知怎番說辭,南康王竟放棄廣陵,交出軍隊,盡託於董紹,自己僅帶親兵幾十,奉旨返回臺城。蕭黯聽聞,扼腕嘆息,也終於明白當日自己一意進宮,身邊眾人心態。又想徐子瞻代己進宮,生死未蔔,竟是自己誤了他。

此後,噩耗一日多過一日。東揚州與南徐州本是京輔之地,曾經繁華富庶的城池,如今成了侯景賊軍的屠場。侯景生性殘忍好殺,又因東揚州與南徐州不斷有反抗,便試圖以屠殺使江南人恐懼。遂每攻下一座城池,必屠殺守軍和官吏。更有甚者,如錢塘、廣陵等幾地力戰抗賊,竟遭屠城,百姓亦不能倖免。侯景殘暴行徑,使江南戰慄而降者亦不再少數。侯景賊眾愈加猖狂暴虐,將江南之地兵民稱為吳兒,視如草芥。

侯景麾下大將任約攻打吳郡,吳郡太守率郡官投降,東揚州大部被侯景所佔。前東揚州刺史臨城公蕭大聯被迫退守東南一郡。建康西為侯景起家之地南豫州,南豫州江北壽陽等地,已被退回的鄱陽王所部收複。而江南淮南郡等地卻被侯景部下侯子鑒所據,後侯景又任侯子鑒為豫章太守,欲取佔江州。候鑒手持皇帝禦批、尚書省任命的臺城授印,前往江州上任。當陽公蕭大心無法,便欲迎之。蕭黯也無法抗旨不遵。眼見侯子鑒已至豫章,將染指江州。

就在此兇險之時,宗室上甲侯蕭韶攜密詔至豫章。上甲侯蕭韶藏身於薪車中脫身,帶來皇帝親筆密詔。此密詔先於密室中授予江州刺史當陽公蕭大心。片刻後,蕭大心雙手託密詔而出,告知眾人,敕命封已為平南將軍,督南北徐州、南豫州、東揚州軍事,命起兵討伐侯景。眾人聽聞,如釋重負,因終於可以擺脫侯景矯詔枷鎖。

隨後,上甲侯命晉南王蕭黯於密室中接旨。蕭黯耳內聽的字字清楚,敕命削其爵位,解其軍職,奪其皇姓,命其即刻於最近寺廟落發為僧。蕭黯聽畢如木雕泥塑,上甲侯提醒其接旨,方才舉雙手接旨,拜禮謝恩。

蕭黯噙淚對上甲侯蕭韶道:“此時,聖上蒙塵,京畿未複,我怎能了卻為僧?皇祖父果真讓我出家為僧?”

上甲侯道:“聖意如此定有緣故,皇孫當然要遵聖命。至於後事,聖上早有安排。除當陽公外,尚有密詔給湘東王、鄱陽王、河東王、南平王。”出密室後,蕭大心等圍上來詢問聖旨內容,蕭黯只不言。上甲侯看了看蕭黯,亦未出言。

次日,蕭大心派兵護送皇使上甲侯蕭韶沿江線逆流而上,前往上游各州傳旨去了。上甲侯蕭韶犯險傳密詔,此時此舉,真如救世擎柱。蕭大心得此密詔後,終大舉義旗,討伐侯景。先集結五千水師,攻打東岸侯子鑒,侯子鑒不敵而逃。

且說各路軍帥奉旨進宮後,果然先受侯景上禮賞賜,後才得見皇帝。皇帝未經侯景意願,當朝任命眾人地方軍政之職,遣出宮去。侯景雖然意外,但當時進宮眾帥,實有數人確是實降侯景,另幾人也是面上已降。侯景當時,一是還需禮敬皇帝之名,拉攏眾心。二也是為籠絡眾帥之心,讓自己人以皇命正名佔據地方。遂也同意放任幾將帥出地方,但宗室將帥卻無一放出,均軟禁於永福省。

徐子瞻亦被皇帝任命為衡州刺史,放任出城,此為四月底之事。徐子瞻聽聞蕭黯仍在江州豫章,遂前往相會。到了豫章州府,卻只見江州各路人馬混雜,當陽公蕭大心正忙於宴請前來投奔的各路豪傑,卻獨不見晉南王蕭黯身影。便又尋至蕭黯所寄居公爵府別院,內侍傳報良久都未有人出來,徐子瞻心內奇怪。徐子瞻在門堂足等了有一個多時辰,直到夜幕已降,才見有內侍出來,竟是晉南王親隨內侍主官河鼓。河鼓說,晉南王請徐州君進內室。

徐子瞻見河鼓面色憂戚,問話也不答。只得跟著他輾轉進一內室門前,河鼓站在門外不動了。徐子瞻只好自己推門,突聞一陣濃烈香火氣,鋪面而來,嗆人心肺。徐子瞻咳嗽了幾聲,再見裡間全無燈光,只有簇簇香柱星火點點。徐子瞻強自睜開眼,方辨認出座團上有一人影,徐子瞻試探叫了聲晉南王,那人應了一聲。徐子瞻放下心來,轉瞬又怒氣叢生。他高喚內侍掌燈,片刻後,堂內院外,終於一片明亮。徐子瞻方看清蕭黯所坐乃一佛堂,徐子瞻便敞開佛堂窗門,立時請蕭黯去正堂。蕭黯良久方起身,搖搖欲倒,徐子瞻忙伸手一扶,只覺蕭黯身體清瘦似枯骨木絮,心內大疑。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