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如月選擇自己找木頭做傢俱,他們這裡靠山,自家也有山地,他們分到的山地上就有樹。
現在砍自家的樹還不需要報備、申請之類的,只要不砍錯成別人家的樹,沒人會管這種事。
她抽出幾天時間,帶著繩子在自家的山裡轉悠了幾圈,選中幾顆最大、最直的樹,有樟木、也有櫸木。
樟木她打算用來給孩子做衣櫃、書櫃和玩具櫃,雖然孩子們都沒提要書櫃,但她還是決定要做一個。
到時候把原本要給婆婆準備的房間設定成孩子們的書房,把書櫃放進去。
至於婆婆以後需要人照顧,要搬過來住哪裡,到時候再說。
既然分家的時候,婆婆不願意搬過來跟他們一起住,那他們當然也沒必要把房間一直空著。
櫸木就做成孩子的床和書桌,書桌做四套,兩套小一些,放在兩個孩子的房間,這樣不擠占房間的太多空間。
兩套大一些,放在書房,大人也可以用。
雖然他們兩個大人不一定看書,但偶爾有時間,家裡又沒電視,也只能看看小說、報紙、雜志之類的打發時間。
他們夫妻倆的就不用做了。
他們的床是結婚的時候,公婆找人做的實木床,分家也歸他們。
到時候可以自己拆開,搬到新家去再組合起來。
衣櫃和梳妝臺他們也有,是結婚的時候趙如月帶來的嫁妝。
房子的事,夫妻倆分工安排得明明白白,只是要開店賣什麼,他們仍然沒有頭緒。
米線、米粉、雲吞、餃子、包子這些鎮上都有人開店賣,有些開了好多年了,鎮上倒是沒有賣飯的店。
不過不是沒人想賣,而是那些賣飯的店都黃了。
飯菜這一類食物,鎮上的人更愛在家裡吃,總感覺在外面吃不劃算,他們這裡沒有足夠支撐飯館的不做飯人群。
光靠過路司機,無法支撐起一家店。
街上的人和周邊村子的人,趕集時想解饞,更喜歡選擇米線、米粉或者餃子、雲吞、包子這些。
而且鄉村小鎮守舊的人比願意嘗試新事物的人更多,很多人對於新鮮事物的包容度不高,不一定願意嘗試外來的食物。
趙如月每天想開店要賣什麼,想得晚上做夢都是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