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網遊之劍行江湖> “米昔刀”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米昔刀”考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摘要:米昔刀是一種彎型刀,主要是騎兵兵器,刀形彎如半月,是為了更適於馬上劈殺和挑刺&ap;65377;這種刀曾經流行於西亞&ap;65380;中亞,後來奧斯曼帝國崛起後,它又是土耳其人手中的利器&ap;65377;本文運用大量史料,論證分析了此刀傳入中國的時間&ap;65380;方式&ap;65380;途徑及其刀法的傳入等問題,指出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也是中國兵器史與武藝史上一個引人深思的事情,而它的傳承則很可能與崇尚武藝的回族有關系&ap;65377;ス丶詞:米昔刀;刀法;考釋ブ型擠擲嗪:e922.8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002-0586(2006)04-0122-04ぴ代有“米息刀”,見於元末詩人張憲《玉笥集》卷四《北庭宣元傑西番刀歌》,歌中有雲:ヌ迫吮Φ犢浯笫,於今利器稱米息&ap;65377;ナ年土涮松紋生,戎王造時當月蝕&ap;65377;1ニ謂“唐人寶刀誇大食”,應指杜甫的詩《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中的“大食寶刀”;“於今利器稱米息”,是說在元代,米息刀是最受稱道的利器&ap;65377;米息刀的製作似乎很有講究,其一,刀身具有“松紋”,而這是經過“十年土涮”的特殊處理才形成的,“土涮”是何種工藝,尚不得而知;其二,猶如中國古代鍛造刀劍必在之日一樣,“戎王”造刀則一定要在月蝕之夜,透露出刀的産地非常重視月亮的變化&ap;65377;詩人以“大食”與“米息”對應,似乎不只是文字上的緣故,隱含著二者之間的關系&ap;65377;ッ鞔軍中也有“米昔刀”,見清修《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三十四《兵器》:ッ魈祖洪武十三年正月,置軍器局,專典應用軍器&ap;65377;《會典》曰……刀之屬有摩挲刀&ap;65380;腰刀&ap;65380;滾刀&ap;65380;倭滾刀&ap;65380;米昔刀&ap;65380;黃蓮刀&ap;65380;開腦大刀&ap;65380;大樣摩挲刀&ap;65380;馬刀&ap;65377;裝飾事件各不同&ap;65377;ァ睹骰岬洹肪硪話俁十三《兵部》十八“五軍將軍”所轄各官軍“合用衣甲槍刀弓矢等器”中包括有“鞓帶全米昔刀二把”&ap;65377;這表明了軍器局製作的米昔刀的一個用場&ap;65377;ッ孜艫隊腫鰲懊遊韉丁,見明何良臣《陣記》卷二《技用》&ap;65377;グ,“米息刀”&ap;65380;“米昔刀”&ap;65380;“糜西刀”應該是同一種刀名的不同譯寫,依照元代相對通行的譯寫法,應是“密昔兒刀”或“米西兒刀”的簡稱和異寫&ap;65377;密昔兒是元代人對埃及的稱呼,在漢籍中,最早出現在元初劉鬱的《西使記》裡,寫作“密乞兒國”和“密昔兒”2&ap;65377;元明兩代的米昔刀,或是直接産自埃及的舶來品,或是中國對埃及刀的仿製品&ap;65377;埃及刀出現在中國軍隊中,過去尚不被學人所注意到,應該說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也是中國兵器史與武藝史上一個引人深思的事情&ap;65377;ピ代初期,埃及的馬木魯克王朝是北非最強大的國家&ap;65377;1260年9月伊利汗國旭烈兀的蒙古軍與埃及軍大戰於阿音劄魯特,蒙古軍戰敗,埃及人終於遏止了蒙古軍向北非的侵略&ap;65377;以後,埃及一直同欽察汗國保持良好的關系,藉以阻止伊利汗國向西的擴張3&ap;65377;由於史料缺乏,元與埃及的交往情況我們知之甚少&ap;65377;但米昔刀曾作為貢品,在元代末年進入中國&ap;65377;《元史》卷四十三《順帝紀六》:ブ琳十三年九月辛卯,紮你別之地獻大撒哈剌&ap;65380;察赤兒&ap;65380;米西兒刀&ap;65380;弓&ap;65380;鎖子甲及青&ap;65380;白西馬各二匹,賜鈔二萬錠&ap;65377;ァ霸你別之地”不詳其所指,而大撒哈拉&ap;65380;察赤兒&ap;65380;米西兒三地都在非洲&ap;65377;“紮尼別之地”以“米西兒刀”作為貢品之一,說明這種刀必定是一種製作精良的兵器,是本國的特産&ap;65377;ピ讜代,由於中西交通空前發展,中亞&ap;65380;西亞伊斯蘭國家制作的刀具透過各種渠道傳來中國,這種刀通常被稱為“回回刀”,米昔刀應該是各種回回刀中的一種&ap;65377;只是米昔刀是軍器,具體說主要是騎兵用刀,所以它有了一個特定名稱,而這個名稱表明了它的來路,表明它是馬木魯克王朝時期埃及的産品&ap;65377;ス賾讜代的“回回刀”,我們至少可以舉兩個例子&ap;65377;ヒ&ap;65380;周密《雲煙過眼錄》卷四載:“劉漢卿所藏,回回刀一小口,背上皆金錯回回書,內金錯出一人面獸,精甚,聞回回國王所佩者&ap;65377;”按,劉漢卿即虎都鐵木祿,《元史》卷一百二十二有傳,合魯族人鐵邁赤之子,鐵邁赤是武臣,太祖以來屢有戰功&ap;65377;虎都鐵木祿以父蔭襲職,從伯顏平宋,後一直在江南任官&ap;65377;本傳載,其人“好讀書,與學士大夫遊,字之曰漢卿&ap;65377;……其母姓劉氏,故人又稱之曰劉漢卿”&ap;65377;周密是他的朋友之一,這在周密的《癸辛雜識》中多有反映&ap;65377;如“西域玉山”條雲:“劉漢卿嘗隨官軍至小回回國,去燕數萬裡&ap;65377;每雨過,山泥盡淨,數百裡間皆玉山相照映,碧澱子皆高數尺,豈所謂瑯玕者耶?”“小回回國”不詳其所指,疑即花剌子模,稱其為“小”是區別於以報答為中心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ap;65377;周密的兩條材料似可說明劉漢卿的“回回刀”是來自花剌子模的,原屬於花剌子模蘇丹的佩器&ap;65377;ザ&ap;65380;元黃玠《弁山小隱吟錄》卷二有一首題為《玉泉元帥示餘佩刀,囘囘氏所作也,如雁翎,而雪色文理可觀》的詩[8],詩的內容引經據典,但與主題無關,可不引錄,僅從題目審視,玉泉元帥擁有的這也是一把出自回回之手的刀,但形如“雁翎”,卻說明它不是米昔刀,因為米昔刀最突出的特點是形如彎月&ap;65377;ッ鞔文獻中關於米昔兒(或稱密昔兒&ap;65380;密實勒等)的材料很少,不能真實地反映明朝與埃及的交往關系&ap;65377;馬歡在《瀛涯勝覽》卷首的《紀行詩》中曾提到“大宛米昔通行商”,這是明代文獻中較早的一例&ap;65377;作為鄭和隨從的馬歡,可能是在天房時瞭解到米昔兒的情況,知道米昔兒與麥加等地有著頻繁的貿易來往4&ap;65377;《明實錄》關於米昔兒,只有英宗正統六年九月十月間遣使朝貢的四條記錄,再無其他任何記載[9]&ap;65377;《明史.西域傳四.米昔兒》提到:“永樂中遣使朝貢&ap;65377;既宴齎,命五日一給酒饌,所經地皆置宴&ap;65377;”並說正統六年,米昔兒王鎖魯檀(蘇丹)阿失剌福複來貢,明朝正式確定了“賜例”,但“自後不複至”5&ap;65377;フ廡┝懍閾切塹牟牧纖得,明與埃及的官方交往主要在英宗朝以前,英宗以後不再有往來&ap;65377;明代其他書,如《海國廣記》&ap;65380;《皇明象胥錄》&ap;65380;《皇明世法錄》,及晚出的《罪唯錄》等書,均記載了埃及的別一個名字“勿斯裡”,所記內容也較《實錄》為多6&ap;65377;但幾種書內容大同小異,而且基本上都是從宋人趙汝適的《諸蕃志》中抄來的,沒有多少史料價值&ap;65377;デ耙煙岬,《明史.西域傳》載永樂年間米昔兒使者曾來明朝,明朝是否也派過使者去米昔兒呢?這在明代史書中無具體記載,但《明史.西域傳》有一記述雲:ズ槲渲,太祖欲通西域,屢遣使招諭,而遐方君長未有至者&ap;65377;二十年九月,帖木兒首遣回回滿剌哈非思等來朝,貢馬十五,駝二&ap;65377;詔宴其使,賜白金十有八錠&ap;65377;自是頻歲貢馬駝&ap;65377;二十五年兼貢絨六匹,青梭幅九匹,紅綠撒哈剌各二匹及鑌鐵刀劍&ap;65380;甲冑諸物&ap;65377;[10]フ飫鎪說的“欲通西域,屢遣使招諭”,是否包括米昔兒,這是不清楚的&ap;65377;但首先,西域貢品中包括“鑌鐵刀劍&ap;65380;甲冑等物”;其次,我們在殘存的《永樂大典》中發現了兩條與此有關的材料,證明明初確曾派使者到達米昔兒這樣的“極遠”之地&ap;65377;《大典》卷三五二六《九真.門》:ピ八關門密斯兒之地,有清江一道,名盧的泥勒,江源之上,有園水關一座,上有毫光&ap;65377;四邊有門懸於虛空,每立春時,其門自開,水從東門中出,經四十日方閉門,既閉,水常從門坎下細流而出&ap;65377;[11]フ要:米昔刀是一種彎型刀,主要是騎兵兵器,刀形彎如半月,是為了更適於馬上劈殺和挑刺&ap;65377;這種刀曾經流行於西亞&ap;65380;中亞,後來奧斯曼帝國崛起後,它又是土耳其人手中的利器&ap;65377;本文運用大量史料,論證分析了此刀傳入中國的時間&ap;65380;方式&ap;65380;途徑及其刀法的傳入等問題,指出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也是中國兵器史與武藝史上一個引人深思的事情,而它的傳承則很可能與崇尚武藝的回族有關系&ap;65377;ス丶詞:米昔刀;刀法;考釋ブ型擠擲嗪:e922.8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002-0586(2006)04-0122-04ぴ代有“米息刀”,見於元末詩人張憲《玉笥集》卷四《北庭宣元傑西番刀歌》,歌中有雲:ヌ迫吮Φ犢浯笫,於今利器稱米息&ap;65377;ナ年土涮松紋生,戎王造時當月蝕&ap;65377;1ニ謂“唐人寶刀誇大食”,應指杜甫的詩《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中的“大食寶刀”;“於今利器稱米息”,是說在元代,米息刀是最受稱道的利器&ap;65377;米息刀的製作似乎很有講究,其一,刀身具有“松紋”,而這是經過“十年土涮”的特殊處理才形成的,“土涮”是何種工藝,尚不得而知;其二,猶如中國古代鍛造刀劍必在之日一樣,“戎王”造刀則一定要在月蝕之夜,透露出刀的産地非常重視月亮的變化&ap;65377;詩人以“大食”與“米息”對應,似乎不只是文字上的緣故,隱含著二者之間的關系&ap;65377;ッ鞔軍中也有“米昔刀”,見清修《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三十四《兵器》:ッ魈祖洪武十三年正月,置軍器局,專典應用軍器&ap;65377;《會典》曰……刀之屬有摩挲刀&ap;65380;腰刀&ap;65380;滾刀&ap;65380;倭滾刀&ap;65380;米昔刀&ap;65380;黃蓮刀&ap;65380;開腦大刀&ap;65380;大樣摩挲刀&ap;65380;馬刀&ap;65377;裝飾事件各不同&ap;65377;ァ睹骰岬洹肪硪話俁十三《兵部》十八“五軍將軍”所轄各官軍“合用衣甲槍刀弓矢等器”中包括有“鞓帶全米昔刀二把”&ap;65377;這表明了軍器局製作的米昔刀的一個用場&ap;65377;ッ孜艫隊腫鰲懊遊韉丁,見明何良臣《陣記》卷二《技用》&ap;65377;グ,“米息刀”&ap;65380;“米昔刀”&ap;65380;“糜西刀”應該是同一種刀名的不同譯寫,依照元代相對通行的譯寫法,應是“密昔兒刀”或“米西兒刀”的簡稱和異寫&ap;65377;密昔兒是元代人對埃及的稱呼,在漢籍中,最早出現在元初劉鬱的《西使記》裡,寫作“密乞兒國”和“密昔兒”2&ap;65377;元明兩代的米昔刀,或是直接産自埃及的舶來品,或是中國對埃及刀的仿製品&ap;65377;埃及刀出現在中國軍隊中,過去尚不被學人所注意到,應該說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也是中國兵器史與武藝史上一個引人深思的事情&ap;65377;ピ代初期,埃及的馬木魯克王朝是北非最強大的國家&ap;65377;1260年9月伊利汗國旭烈兀的蒙古軍與埃及軍大戰於阿音劄魯特,蒙古軍戰敗,埃及人終於遏止了蒙古軍向北非的侵略&ap;65377;以後,埃及一直同欽察汗國保持良好的關系,藉以阻止伊利汗國向西的擴張3&ap;65377;由於史料缺乏,元與埃及的交往情況我們知之甚少&ap;65377;但米昔刀曾作為貢品,在元代末年進入中國&ap;65377;《元史》卷四十三《順帝紀六》:ブ琳十三年九月辛卯,紮你別之地獻大撒哈剌&ap;65380;察赤兒&ap;65380;米西兒刀&ap;65380;弓&ap;65380;鎖子甲及青&ap;65380;白西馬各二匹,賜鈔二萬錠&ap;65377;ァ霸你別之地”不詳其所指,而大撒哈拉&ap;65380;察赤兒&ap;65380;米西兒三地都在非洲&ap;65377;“紮尼別之地”以“米西兒刀”作為貢品之一,說明這種刀必定是一種製作精良的兵器,是本國的特産&ap;65377;ピ讜代,由於中西交通空前發展,中亞&ap;65380;西亞伊斯蘭國家制作的刀具透過各種渠道傳來中國,這種刀通常被稱為“回回刀”,米昔刀應該是各種回回刀中的一種&ap;65377;只是米昔刀是軍器,具體說主要是騎兵用刀,所以它有了一個特定名稱,而這個名稱表明了它的來路,表明它是馬木魯克王朝時期埃及的産品&ap;65377;ス賾讜代的“回回刀”,我們至少可以舉兩個例子&ap;65377;ヒ&ap;65380;周密《雲煙過眼錄》卷四載:“劉漢卿所藏,回回刀一小口,背上皆金錯回回書,內金錯出一人面獸,精甚,聞回回國王所佩者&ap;65377;”按,劉漢卿即虎都鐵木祿,《元史》卷一百二十二有傳,合魯族人鐵邁赤之子,鐵邁赤是武臣,太祖以來屢有戰功&ap;65377;虎都鐵木祿以父蔭襲職,從伯顏平宋,後一直在江南任官&ap;65377;本傳載,其人“好讀書,與學士大夫遊,字之曰漢卿&ap;65377;……其母姓劉氏,故人又稱之曰劉漢卿”&ap;65377;周密是他的朋友之一,這在周密的《癸辛雜識》中多有反映&ap;65377;如“西域玉山”條雲:“劉漢卿嘗隨官軍至小回回國,去燕數萬裡&ap;65377;每雨過,山泥盡淨,數百裡間皆玉山相照映,碧澱子皆高數尺,豈所謂瑯玕者耶?”“小回回國”不詳其所指,疑即花剌子模,稱其為“小”是區別於以報答為中心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ap;65377;周密的兩條材料似可說明劉漢卿的“回回刀”是來自花剌子模的,原屬於花剌子模蘇丹的佩器&ap;65377;ザ&ap;65380;元黃玠《弁山小隱吟錄》卷二有一首題為《玉泉元帥示餘佩刀,囘囘氏所作也,如雁翎,而雪色文理可觀》的詩[8],詩的內容引經據典,但與主題無關,可不引錄,僅從題目審視,玉泉元帥擁有的這也是一把出自回回之手的刀,但形如“雁翎”,卻說明它不是米昔刀,因為米昔刀最突出的特點是形如彎月&ap;65377;ッ鞔文獻中關於米昔兒(或稱密昔兒&ap;65380;密實勒等)的材料很少,不能真實地反映明朝與埃及的交往關系&ap;65377;馬歡在《瀛涯勝覽》卷首的《紀行詩》中曾提到“大宛米昔通行商”,這是明代文獻中較早的一例&ap;65377;作為鄭和隨從的馬歡,可能是在天房時瞭解到米昔兒的情況,知道米昔兒與麥加等地有著頻繁的貿易來往4&ap;65377;《明實錄》關於米昔兒,只有英宗正統六年九月十月間遣使朝貢的四條記錄,再無其他任何記載[9]&ap;65377;《明史.西域傳四.米昔兒》提到:“永樂中遣使朝貢&ap;65377;既宴齎,命五日一給酒饌,所經地皆置宴&ap;65377;”並說正統六年,米昔兒王鎖魯檀(蘇丹)阿失剌福複來貢,明朝正式確定了“賜例”,但“自後不複至”5&ap;65377;フ廡┝懍閾切塹牟牧纖得,明與埃及的官方交往主要在英宗朝以前,英宗以後不再有往來&ap;65377;明代其他書,如《海國廣記》&ap;65380;《皇明象胥錄》&ap;65380;《皇明世法錄》,及晚出的《罪唯錄》等書,均記載了埃及的別一個名字“勿斯裡”,所記內容也較《實錄》為多6&ap;65377;但幾種書內容大同小異,而且基本上都是從宋人趙汝適的《諸蕃志》中抄來的,沒有多少史料價值&ap;65377;デ耙煙岬,《明史.西域傳》載永樂年間米昔兒使者曾來明朝,明朝是否也派過使者去米昔兒呢?這在明代史書中無具體記載,但《明史.西域傳》有一記述雲:ズ槲渲,太祖欲通西域,屢遣使招諭,而遐方君長未有至者&ap;65377;二十年九月,帖木兒首遣回回滿剌哈非思等來朝,貢馬十五,駝二&ap;65377;詔宴其使,賜白金十有八錠&ap;65377;自是頻歲貢馬駝&ap;65377;二十五年兼貢絨六匹,青梭幅九匹,紅綠撒哈剌各二匹及鑌鐵刀劍&ap;65380;甲冑諸物&ap;65377;[10]フ飫鎪說的“欲通西域,屢遣使招諭”,是否包括米昔兒,這是不清楚的&ap;65377;但首先,西域貢品中包括“鑌鐵刀劍&ap;65380;甲冑等物”;其次,我們在殘存的《永樂大典》中發現了兩條與此有關的材料,證明明初確曾派使者到達米昔兒這樣的“極遠”之地&ap;65377;《大典》卷三五二六《九真.門》:ピ八關門密斯兒之地,有清江一道,名盧的泥勒,江源之上,有園水關一座,上有毫光&ap;65377;四邊有門懸於虛空,每立春時,其門自開,水從東門中出,經四十日方閉門,既閉,水常從門坎下細流而出&ap;65377;[11]ビ,《大典》卷二二一八二《八陌.麥》:ッ芩茍麥國朝遣使至密斯兒之地,雲:其國有清水江一道,江岸間,古有人種植,今但有雜果木,其所遺小麥種,大如黃豆,常自發生&ap;65377;[12]フ飭教醪牧轄駁畝際敲姿(昔)兒的情況,前者似乎是講尼羅河上游的瀑布或某種灌溉設施;後者是講尼羅河流域優良的小麥品種&ap;65377;《大典》引錄時沒有標明出自何書,“國朝遣使至米斯兒之地”一句,“國朝”抬格寫,指的是明朝應不成問題,而時間上很可能是洪武年間&ap;65377;這兩條材料當出自同一本書,這本書可能是出使米昔兒官員的報告,也可能是使團中某官的私家著作&ap;65377;《大典》沒有像通常那樣註明材料出處,則出自使官報告的可能性更多一些&ap;65377;ッ鞽,米昔刀可能透過“貢獻”和民間貿易等多種渠道流入中國,也可能還有元朝的遺存&ap;65377;總之,必定因其質地精良,有戰陣砍殺之效,所以洪武年間由國家兵器製作機構專門生産,用以裝備軍隊,這一點很可能是承接了元朝遺制,也與明前期曾有大量中亞穆斯林內附後成為軍人有關&ap;65377;此外,阿拉伯國家以製作刀劍聞名,早在唐代,“大食刀”就已傳入中國&ap;65377;宋&ap;65380;元間,阿拉伯的“鑌鐵”曾大量輸入中國,主要用途是製作兵器,而米昔刀就很有可能就是用鑌鐵製作的[13]&ap;65377;ッ鞔兵器,特別是刀劍等短兵,多從域外引進,再就是對域外兵器進行大量仿造,引進和模仿的重點是日本,這成為明代兵器的一大特點,古兵器專家周緯先生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14]&ap;65377;這裡不排除受元代的影響,但也是因為明代官方冶金鍛造技術日趨衰退,刀劍質量不及他國,於是不得不依靠進口和仿造&ap;65377;前引明兵器局所製作的各式兵器中,摩挲刀&ap;65380;大摩挲刀&ap;65380;倭滾刀&ap;65380;米昔刀應該都是仿造品&ap;65377;而關於米昔刀的仿造和配置於軍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例證&ap;65377;ッ饔19誥疤┠曇,廣西潯州(今桂平縣)的瑤族發動抗明戰爭,反叛者憑險據守,地方軍隊無可奈何&ap;65377;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朝廷決定用兵,實際主持軍務的是以左僉都禦史銜贊理軍務的名將韓雍[15](p4733)&ap;65377;針對瑤民立柵寨于山巔,置滾木&ap;65j&ap;65380;鏢槍&ap;65380;藥弩等抗拒官軍的特點,韓雍提出呼叫南京“達官兵”參戰,而“達官兵”主要是西域內附的各族穆斯林&ap;65377;《明史》韓雍傳對此並無具體記載,只是說“雍馳至南京,集諸將議方略”[15](p4734)&ap;65377;《明史紀事本末.平藤峽盜》載雲:ビ河腫嗟鞔錒倬千餘,專命偏將領之&ap;65377;瑤僮出入山林,利用標槍牌刀諸短兵,不能當騎射,故達軍所向輒克,賊畏之&ap;65377;[16]ァ按錒儔”們除了騎射優勢外,韓雍還特地為他們配備了一種彎形的鋼刀,應該就是米昔刀,這是從韓雍的詩中讀到的&ap;65377;韓雍《襄敏集》卷八有四首題為《廣東來報賊散,承趙徵夷惠琱弓鈎刀詩,和且謝》的七絕,其中第四首雲:バ輪酶值對卵彎,崇山峻嶺便躋攀&ap;65377;ジ芯持贈徵南去,指日相從定北蠻&ap;65377;[17]ニ謂“新置鋼刀”,當指明朝官府特地為“達官兵”製作的彎形鋼刀,或即軍器局製作的米昔刀&ap;65377;韓詩說,這種刀的特長是“崇山峻嶺便躋攀”,顯然正是專門為擔當間道攀登的“達官兵”配備的&ap;65377;ゴ送,“腰刀”是明代短兵的主要品種,軍中普遍配備,但其形制卻非常之複雜,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式樣&ap;65377;明代腰刀有騎兵執用和步兵執用之別,步兵所用又有長短不同&ap;65377;而我們注意到,明代腰刀中有的明顯具有米昔刀的特點,即刀身有著顯而易見的“月樣彎”&ap;65377;這種刀式出現在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也出現在茅元儀的《武備志》中&ap;65377;ケ器的引進意味著武藝的引進,兵器的仿造也意味著對使用技藝的仿效&ap;65377;武藝是古代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兵器和相關武藝的交流同樣是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惜乎學界對此一向並不在意&ap;65377;米昔刀是一種彎型刀,主要是騎兵兵器,刀形彎如半月是為了更適於馬上劈殺和挑刺&ap;65377;這種刀曾經流行於西亞&ap;65380;中亞,後來奧斯曼帝國崛起後,它又是土耳其人手中的利器&ap;65377;不管什麼樣的兵器,總是與一定的使用技術相伴生,如果沒有相應的武藝,兵器的效力就發揮不出來,甚至還會産生適得其反的結果&ap;65377;這是常理&ap;65377;米昔刀在明代軍隊中的存在,說明其使用技術也隨之傳入中國,這是引人入勝的文化現象&ap;65377;過去我們只知道日本刀和法曾傳入明朝,産生過巨大影響[18],現在又多了一個米昔刀及其刀法,這是一個具有諸多文化蘊意的發現,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ap;65377;盡管在現存的明代武藝典籍中我們尚未發現米昔刀法的記載,但我確信在元明兩朝的中國軍旅中,甚至於在清代的軍旅武藝中,它曾經zhan有一席之地,而它的傳承則很可能與崇尚武藝的回族有關系&ap;65377;おぷ6:あ僬畔堋隊耋蛹》卷4,“米息”,叢書整合本作“安息”,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ap;65380;《粵雅堂叢書》初編第二集本均作“米息”&ap;65377;叢書整合本應是刊訛&ap;65377;ア諏跤簟段魘辜恰:“西有密乞兒國,尤富,地産金,人夜視有光處,志之以灰,翌日發之,有大如棗者&ap;65377;”同文又作“密昔兒”&ap;65377;見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94《玉堂嘉話》卷之二,四部叢刊本冊四頁895&ap;65377;韓儒林《元朝史》第十章第二節頁432“元人稱埃及為密昔兒”&ap;65377;注1雲:“密昔兒阿拉伯文為izrdip;ap;65377;”ア鄄渭《多桑蒙古史》第四卷第七章;韓儒林《元朝史》第十章第二節&ap;65377;ア藶砘丁跺涯勝覽》卷首《紀行詩》:“忽魯漠斯近海旁,大宛米昔通行商&ap;65377;”忽魯漠斯即霍爾木茲海峽;大宛應是大食的誤稱&ap;652《西域四》,中華書局點校本版,冊二十八頁8619&ap;65377;按,《禮部志稿》卷91有“定密實勒賜例”一條,密實勒即密昔兒,所載為密昔兒貢使所定的“賜例”與《明史.西域┐.米昔兒》相同,只是來貢時間是正統五年,鎖魯檀(蘇丹)阿失剌福作“阿爾斯蘭汗”&ap;65377;ア尬鷀估鍩蛭鷀估,指大食治下的埃及,p;ap;65377;說見孫毓棠先生《隋唐時期的中非交通關系》,文載《孫毓棠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95年版,頁445&ap;65377;げ慰嘉南:ざ鷗.杜工部詩集:卷7.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c].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上冊),1957:292.(清代)續文獻通考:卷134.兵考.軍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3994.(明代)何良臣.陣記:卷2.技用[].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冊三:911.ブ苊.雲煙過眼錄:卷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376.ピ史:卷122.鐵邁赤傳附虎都鐵木祿傳(冊十)[].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ブ苊.癸辛雜識:續集上.“西域玉山”條[].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8:120.[8](元代)黃玠.弁山小隱吟錄:卷2[].臺灣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9]王玉德,等.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埃及[].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1088.[10]明史:卷332.西域四[].8598.[11]永樂大典:卷3526[].中華書局(影印精裝十冊本,冊二),1986:2020.[12]永樂大典:卷22182[].中華書局(影印精裝十冊本,冊八),1986:7867.[13]李鴻賓.大谷文書所見鑌鐵gfdb4j諸物辨析[j].文史(第三十四輯).[14]周緯.中國兵器史稿.第三章.鐵兵.第六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259.[15]明史.韓雍傳[].[16](明代)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平藤峽盜[].臺灣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18]馬明達.歷史上中日朝劍刀武藝交流考[a].說劍叢稿:卷4[c].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ぴ鶉偽嗉:馬廣德ぁ懊孜艫丁笨悸礱鞔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