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網遊之劍行江湖> 唐代西州的布價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唐代西州的布價 (1 / 2)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唐代西州的布價

——從物價看古代中國的棉紡織業

趙岡

在《中國棉業史》一書中,我們指出棉紡織業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奇特事實。在公元前二世紀或更早一些,棉花及棉紡織品已經傳人中國,但是大約經過了一千餘年之久,棉花的種植及棉布的生産始終侷限於邊疆地區,未能在中原地區或長江流域廣泛傳播。譬如說,從西域傳人的棉花,不但有清楚可靠的文獻記載,而且還有出土的實物如棉布及棉籽證明。棉花傳人西域的時間,起碼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紀,它是從西巴基斯坦進入新疆的吐魯番盆地,當地人稱其為白疊。這些在《舊唐書》及《南史》中的《高昌傳》,都有明確的記載。高昌即吐魯番。唐貞觀十三年(639)平高昌,置西州都督府,屬河西道。故《唐六典》記載說“西州出白氈”。白氈即白疊,棉布也。可是棉花的種植直到十三世紀前不久,才經過河西走廊,傳到陝北一帶。元朝孟祺,在1273年奉旨編刊《農桑輯要》。其卷二說:

木棉亦西域所産,近歲以來……種於陝右。

這種緩慢的推移,是一件奇怪的事。根據經濟學原理來判斷,最合理的解釋是當時棉布的生産成本太高,無法與中國固有的紡織品(絲綢與麻布)相抗衡,因而棉花在中原地區無法變成有利可圖的技術作物。棉花種植的傳播過程,是受到棉布在市場上競爭力的影響。這種論斷只是按常理推測,想當然耳,並沒有任何史料可以直接證明棉布在中國古代市場上的競爭力強弱。嚴格說來,以上的推斷只是一個假說,有待證明。

最近,我在日本京都的龍谷大學看到他們所收藏的“吐魯番文書”,其中有不少唐代西州的布價資料。我們上述的推斷,才得到了具體史料的證明。龍谷大學是由佛教團體創辦的。幾十年以前,他們組織了一個大谷探險隊,前往中國新疆地區去尋覓有關佛教的史料,不意竟得到一大批出土的古文書,其中有許多田賦及物價的資料。其中的布價資料,大體是唐代西州地區在天寶四至六載前後的事。

首先要解釋一下唐代“市”的組織與慣例,以及物品價格的性質。據唐代《關市令》:

諸市每肆立標,題行名。市司準貨物時價為三等,十日為一簿,在市案記,季別各申本司。

政府對於一般商品市場有相當嚴格的管理。每家商店(肆)要有註冊店名,並標明價格。每樣貨物依品質分上中下三等。每十天調查物價一次。每種等級的商品售價又分三種,即高價、中價、低價,當時稱馬上估(或值)、次估、下估。其中間價格,即次估,可以視為市場的平均價格。很顯然,唐代的政令推行得極徹底,即令是遠在邊陲的西州市場也是奉行此種貿易制度。

根據龍谷大學所藏吐魯番文書第一二一。號及二三七三號,農戶們“種緤”。許許多多文獻證明,白疊又稱白緤,即棉花的漢文譯名。種緤就是種植棉花。可見棉花已是當地所産,而非進口原料。當地市場有棉花買賣。據第三○八○號文書:

緤花壹斤,上直錢七文,次(下殘)。

緤花不分等,可見品種單純,質量勻齊劃一。第三○八○號及三。五七號文書所載棉布的價格如下:

細緤壹尺,上直錢肆拾伍文,次肆拾肆文,下肆拾叄文。

次緤壹尺,上直錢叄拾文,次貳拾伍文,下貳拾文。

麁緤壹尺,上直錢拾壹文,次壹拾文。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