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江辰把自己的基本方案和魏延一說:不惜一切代價,和馬超拼死一戰,維護軍人的尊嚴。魏延表示認可。
其實江辰還有私心,他可沒說,他想的是:我要憑自己的智慧,改變眼前這世界的走向,就是這樣。
雖然他勸魏延說以個人寵辱,但江辰的精神境界比這還要更深一步:難道我是僅為了一個馬超怎麼投降這邊,為了自己的得失官爵,就要犧牲這個、犧牲那個的嗎?不!江辰他有自己的更深層次的打算。
第一,為了贏得軍人的榮耀,這是這場仗本質上的意義和追求。一個軍人,如果聽說敵人強,就畏懼,就後退,就不敢再拼了,這才是他的悲哀!眼下就是為了要打敗馬超,就為了這個簡單目標,我就是不擇手段,拼得剩下最後一個戰士,目的只是想贏而已,這又有什麼不對嗎?我卑鄙、我不人道嗎?不!
第二,為了整個劉備軍的前途,為了扭轉五年後註定要悲劇的歷史程序,這說的雖然遠,但也可以想象一下:
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裡,死了那麼多的上將,死了那麼多的荊州兵和西蜀兵,如果能從五年前就開始扭轉車輪的話,那就算目前少量的死一些人,這是否還有些意義?
事在人為,這四個字的意義何其重要!當下,他確實是想憑這一戰樹立自己的威信——結果或許會是一連串性的呢?如果能戰敗馬超,並能把他治得服服帖帖的,那讓關羽聽他龐統軍師的話,乖乖的守好荊州,也應該不成為問題,實際上關羽並沒有能傲過馬超的資本,關羽只是個草根。
若荊州能保住,至少關羽能活著,那夷陵之戰或許就不用發生,五六年後劉備方面軍的實力,就不會因那一戰而一蹶不振,或許有挺進中原的機會。什麼?挺進中原有什麼意義?一切戰爭又有什麼意義?你是一個天生的和平主義者?你主張三國應該遠離戰爭?讓歷史的歸歷史,凱撒的歸凱撒?你鼓勵三國裡這些人都回家種地嗎?
其實想了這麼長遠,眼下江辰作為軍師龐統的目標只是一個:打敗馬超!讓自己成為軍神!
這一夜江辰和魏延又詳談了很多戰事上的細節,一夜不覺就這樣過去了,次日起兵再行軍,平安過了幾天,軍隊進駐到了葭萌關以內。
葭萌關裡的守將,是荊州驍將霍峻。他早得了信兒,派人出關來迎接這支隊伍。原來還有黃忠在的,被調離了。
劉備本來是受劉璋邀請,駐守葭萌關,去攻取漢中的。漢中在現在陝西省的西南部,是漢王朝的發祥地,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後漢三國時期,由張魯割據,都南鄭,秦漢地方行政制度是郡縣制,兩級到了東漢末年,諸侯割據,這一制度有新變化,基本上可以理解成為三級:州、郡、縣。
東漢時,在全國設十三州,一州所轄數個郡或封地國。每州設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屬郡、國,督察郡、縣官吏和地方豪強,糾舉不法,彈劾汙吏。
如果說某人的官職是州牧,那就是屬於鎮守一方,所屬郡縣的總負責人,集軍、政、司法、民政權力為一體。像關羽,就已經被劉備任命了“督荊州事”,類似於現代的省長職務,權力不小。
而那時的一個州地盤實際上比現在的一個省還要大得多,比如“荊州九郡”就包含了湖南和湖北兩個省的地方。
到現在劉備的正式官銜還是左將軍,領豫州牧。雖然他在入蜀的時候被劉璋表奏為“大司馬”,三公司之一,但屬於虛銜,劉備更不可能跑到許都真當這個官去。劉璋的官職是益州牧,東漢的益州包含西蜀和漢中兩塊地的勢力範圍,漢中張魯原是劉璋的父親劉焉的下屬,他已經獨立,實際上劉璋只佔據了一半的益州的地盤。
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了荊州,勢力重點在荊南四郡,範圍基本上是現代的湖南。另外劉備還以外交手段,向孫權“借”下了南郡各縣城,以江陵為其大本營,江陵又名荊州,江陵北面就是襄陽,由大將曹仁鎮守,當時因下游的江夏郡的控制權在劉備手裡,所以孫權在這個地方沒有辦法發展勢力,索性假裝痛快,將這一帶“借”給了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