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發展變化是緩慢而又曲折的。
天子忌憚世家大族,又不得不用他們。
世家子弟也懂一點,而且很會憑藉自身優勢而於仕途上衝鋒。
這讓出身於世家士族的楊彪看來,他也不覺得自己借用家族的名頭有什麼不妥。
自身資源不會極限利用的才是傻子,因為堅持那些所謂的原則而不顧民生更是不配為官。
楊彪每日除了處理一些縣內公務之外,就是學習農事。
遊走田間地頭指導百姓耕種,所以附近的百姓基本都認識這個身穿粗布衣的年輕縣君,對他也是極為恭敬。
“老者不必多禮!”
楊彪和善地虛扶一下,看著眼前老農的臉色遠比幾個月前好看了許多,楊彪內心很是滿足且充滿成就感。
隨後楊彪拿起手中的麥穗,遞向老農,“馬老,你看按這種麥穗,今年大畝產量有多少?”
“回稟縣君,今年浮麥長勢喜人,大部分都如這般,每畝不會低於兩石,可能有更多一些也說不定。”
漢制,一石約一百二十斤。相當於後世的三十公斤少點點。
楊彪細細思量片刻開口問道:“也就是說,按照往年計算的話,扣除各項賦稅,每畝地能剩餘一鈞?”三十斤)
“是啊,今年是個豐年,應該不會捱餓了。”
這麼少!難為陛下一直殫精竭慮的想著提高單畝產量了。
而老農還面帶喜色,他們一戶耕種了三十畝,雖然不能吃飽,但是也足夠他們一家活下去了。
他似乎對於這高達近七成的賦稅沒什麼感覺。
可是楊彪此時的臉色卻不怎麼好看,農民耕種所得七成被收走,可是每年國庫的收入平均下來卻不到兩成,除去各項消耗,近一大半就那麼消失了。
回到縣衙的楊彪仔細思考其中之關鍵,賦稅不足除了中間官吏剋扣,最大的原因就是豪強士族大量隱瞞人口所導致。
從光武帝靠著豪強起家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遍地豪強,他們兼併土地,私自畜養收攏人口,未曾編戶的百姓更是不知凡幾。
孝桓帝時期大漢的在戶人口是五千多萬,可是經過幾次瘟疫和朝局的混亂,產生了大量流民。
而這些流民也就成了黑戶,或是死亡或是被豪強地主畜養,成為奴隸。
而楊彪來到此處,也經常被當地豪強邀請去做客,對他們也有所瞭解,小地主名下的佃戶就有幾百人,而大一些的就高達幾千人。
如果按照當下大漢的收稅規則來看,只有名下有地的才上交口賦算賦人頭稅以及服徭役,沒地的自然不用繳納。
如此一來許多百姓才不得不棄地而去成為流民,或者以地投名到世家豪強門下。